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小街区规制 缓解城市拥堵的一剂良方

2016-10-13 13:54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袁弘 文豪

假如说大马路是城市宏观“主动脉”,那么小街区则是城市微观“毛细血管”。如果一座城市只是被大马路割裂,“主动脉”通畅而“毛细血管”堵塞,这座城市绝不可能成为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通透循环,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执果寻因、由因导果,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不足,是造成当前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小街区规制”,是缓解城市拥堵的一剂良方。

“宽马路” 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弊端

过去30多年来,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努力增加道路供给的过程中,重视尺度而忽视密度,导致道路尺度越来越膨胀,“宽马路”成为许多城市的典型配置。这样的宽马路,给城市人的生活带来了如下诸多不便:在路中过街设施不足的情况下,人们要绕很远的道而行,才能到达就在对面的目的地。过街困难,导致“中国式”过马路:凑齐一小撮人,不管红灯赶快走;同时,缺乏保护的长距离过街,也易引发安全事故。公交服务渗透力弱,市民要走很远才能乘上公交,就会觉得还是开车方便……

与“宽马路”截然相反,“小街区规制”倡导 “窄马路、密路网”;而这些名词在城市交通领域并不陌生。巴黎、伦敦、罗马、巴塞罗那等城市,都是“小街区”理念的首批践行者。这些城市的中心城区的路网密度普遍在10.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道路网络细密且连通性好。在国内,深圳前海早在2012年规划之初就提出了“小尺度开放街区”的概念,强调尺度宜人、慢行主导的街区开发模式。南京以疏通微循环交通为目标,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使老城区总体路网密度从2.5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了近8.0公里/平方公里。重庆解放碑商圈是典型的高密度道路网结构,路网密度为14.6公里/平方公里,这一区域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良好,出行便利……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 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应该看到,实施“小街区规制”,一方面,要以网格化、大密度的道路划分街区空间,完善交通系统,打通城市“毛细血管”。通过构建多网融合公交体系、轨道交通站点15分钟服务圈等措施,健全小街区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添加慢行街道、增加人行道宽度等措施,健全小街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在小街区打造“快慢总相宜”的出行环境,提高城市交通微循环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另一方面,要降低城市开发强度、留出开敞空间、提高城市通透性。城市不应被高墙大院所阻隔,街区不应被楼盘院落所“捆绑”。要按照“开敞空间只增不减、开发建设强度只减不增”原则,就近建设邮票绿地、袖珍广场等,打造亲水环境和骨干绿岛,构建由平面混合使用、立体层次分明的高品质城市空间网络,促进公共空间和现代建筑紧密契合,增强城市的可步行性、开敞性和品质功能,真正实现“城中见景,景中见城”。

1200公里新增“街巷” 将丰富中心城区“毛细血管”

我市中心城区路网总体形成“环+放射+方格网状”布局,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密度为8.0公里/平方公里,达到国家相关要求,但与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要求10.0公里/平方公里有一定差距;路网也存在慢行功能被弱化的问题。

面对现状,我市今年制定完成了《基于“小街区规制”的成都市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在国家规范的四级路网体系基础上,增加“街巷”和“廊”,以构成“5+1”级道路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路网密度,丰富城市的“毛细血管”。

《规划》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新增街巷,丰富城市“毛细血管”,具体包括在旧城片区将既有公共通道开放并允许机非人混行及路边停车;开放公共设施类街区,利用内部公共通道及边界作为“巷”;未建片区结合控规更新增加市政道路,且在地块规划条件及新建项目方案审批时,明确地块内增加公共通道;依托河道水网新增沿河通道,形成高品质慢行通道系统等。

《规划》中预测,通过优化,中心城区可增加“街巷”总里程约1200公里,形成“3900+1200”的路网体系,规划路网(不含“廊”)达到约5100公里,整体路网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满足“小街区规制”的要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卢庆强: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理念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