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原因何在

2016-05-31 10:47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今天想起要修这里,明天又想要开发那里,最终出现一个地方刚挖完,隔几天又开始动工的窘境。不仅伤财,甚至扰民。

据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5月24日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时指出,要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

总理所说的城市路面,正是政府引导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项目内容之一。而总理给出的解决方案——PPP模式,正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私合营模式。这一模式旨在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让市场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总理给出了“马路拉链”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不能忽略这句话的前提是,为什么城市路面建设会经常反复要“开膛破肚”?为什么城市基础设施会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重复建设?而这样的低质建设、重复建设背后的动因,很大程度上还直接导致了库存高企。

“马路拉链”之所以频现,首先与资金来源有直接关系。相对于民间投资而言,政府资金使用者的利益与收益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无法做到与民间投资那样精打细算,导致政府投资的资金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

除此之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使得这类项目无论是否具有竞争性和可经营性,长期都是政府和国企在包揽全局。加上融资政策、利益刺激不足等问题,民间资本也没有进入的动力。

而许多地方政府在决策时,缺乏长期的设计规划,也缺乏长效的监督执行机制。甚至是屁股决定脑袋。身在其位则谋其事。而地方负责人一旦更换,政策的执行往往就要换一套思路。所以今天想起要修这里,明天又想要开发那里,最终出现一个地方刚挖完,隔几天又开始动工的窘境。不仅伤财,甚至扰民。

其实,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比国资更多的优势。他不仅仅能够解决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够依据分工和回报各自分担风险,将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从而减轻政府投资风险。这无论是对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还是缓解地方政府高企债务问题都有好处。

民间资本之所以处处碰壁,除了经济下行带来的机会减少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体制机制的阻碍。在这些本来大有可为、甚至可以说民资能提供更高效率和质量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国有资本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使得民资不敢也不能参与到这些领域中来。

所谓不能,是因为体制机制的限制、甚至遭遇政府特设的标准门槛,所谓不敢,是即使进来,也无法与拥有政策红利资金红利的国企相抗衡。这也就是总理所说的,看起来是“玻璃门”,其实根本“没门”的原因。

李克强总理在武汉的考察中还指出,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现在许多国企搞各种参股,层级多得有时连企业负责人自己都说不清楚。其大都跟主业无关,而且影响了主业发展。”也正是因为国资处处参股,民资才会处处遇堵。总理所一再强调的PPP模式,就是希望能把这二者之间目前的因果逻辑重置,只要政府尽可能放开更多的领域给予民企,给予市场竞争的空间,再辅以国企内部机制的变革,届时国企自然会从不擅长的副业中退出来,给民营资本和市场留出更多的机会。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马路拉链”看起来是街头民生,但对于地方行政来说,总理所提的“放管服”,恰恰要从街头民生做起。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卢庆强: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理念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