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成立

2016-04-07 10:31

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成立

八城市共划湿地生态红线

府河之鸟罗纹鸭  刘励力 摄

本报讯(记者王亚欣 通讯员赵旋 饶慧玲)昨日,2016年“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园博园举行,武汉、南昌、长沙、合肥、九江、岳阳、宜昌、安庆8个城市园林和林业部门共同探讨湿地保护机制,在汉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

长江中游八座城市达成了6点共识,包括:围绕湿地生态保护建立联动机制;逐步探索湿地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建立越冬候鸟联动观测机制;建立鸟类疫源疫病联合防控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湿地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构架,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生态支持战略。

昨日,各城市分别介绍了各自湿地保护经验,如武汉通过实行生态补偿,创导生态养殖,不断恢复湿地生态多样性;长沙对湿地生态建设示范村采取以奖代补;南昌在全国首创“点鸟奖湖”机制,在每年候鸟越冬期开展鸟类同步调查,按候鸟数量给予湖泊经营者相应奖励;合肥重点开展环巢湖湿地生态修复;岳阳出台规定,在冬季候鸟期间,一切生产经营行为都为水禽安全让路,确定大西湖、小西湖为封闭管理区;宜昌、九江、安庆也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保护工作。

相关湿地生态保护专家介绍,长江中游生态湿地相比较于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目前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性扭转。因此,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建立健全生态湿地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据悉,长江中游水系发达,湿地类型多样,拥有河流、湖泊、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人工湿地等类型,每年有百来余种、百万余只水鸟来此越境、停歇和过冬,在全国区域经济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链接>>>

武汉府河湿地鸟类名录首次发布

149种鸟占武汉鸟类种类四成

记者王亚欣 通讯员程本泽 易清

武汉府河湿地有多少种鸟?又有多少鸟类选择来此过冬?这个一直未知的答案终于揭晓。昨日,《武汉府河鸟类名录暨2015年冬季府河(武汉段)越冬水鸟监测报告》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以竹家冲为中心,覆盖黄花涝、马家湖、同家湖、下游入江口在内的府河湿地,冬候鸟、夏候鸟、水鸟、林鸟等各类鸟类种类达149种,占到武汉鸟类种类的四成。

2月底候鸟最活跃

如果给府河的鸟类数量画一张曲线图,会发现冬季时图上将呈现两处“驼峰”。监测人员称,冬候鸟在秋冬季节陆续迁入武汉府河,到1月上旬,府河的水鸟将进入稳定期,1月10日记录到7075只各种类型水鸟,形成第一个“驼峰”;随着气温变化和大风降温,特别是大规模降雪后,2月3日监测时,水鸟数量出现下降;等到了2月中下旬,水鸟大规模集群做迁飞准备,可以看到2月18日时,数量达到峰值,形成第二个“驼峰”;而从3月份开始进入水鸟向北迁飞的时期,府河湿地水鸟数量呈下降趋势。

近年国际濒危鸟类频繁来过冬

府河鸟类家族中的“大哥大”,当属豆雁、灰雁等雁形目水鸟,其数量达到了95%。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水文环境和人为活动多种因素引起的,竹家冲挖沟造湖,湖泊面积扩大,而泥潭、草滩及芦苇减少,地貌变成适宜雁形目水鸟栖息的湖塘。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已有黑鹳、白鹤、卷羽鹈鹕等国际受胁物种在府河越冬;2012年以来,连续监测到鸿雁这一国际易危物种;特别是2015年,多次记录到全球仅发现400只、珍贵程度堪比大熊猫的青头潜鸭,这一国际极危物种在府河繁殖、越冬。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国际上已普遍将水鸟作为湿地环境变化敏感、有效的指示性指标,并习惯将湿地生态系统中水鸟的群落结构及丰富度作为湿地质量的重要评估因子。国际易危、极危物种的相继出现,表明府河的生态正在修复。

保护刻不容缓,湿地内不应再饲养家禽

监测报告同时提出,对府河鸟类的保护刻不容缓,特别需要注意人类活动对鸟的影响。同时,旅游开发不当也会对府河生态带来致命影响。

对此,报告建议,在府河建立保护区或湿地公园,科学开展府河湿地的规划、管理、保护、修复;对在府河湿地发生的观鸟、拍摄、越野车等旅游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对府河湿地区域内饲养的鸭鹅等家禽进行清理,避免基因污染和疫病爆发。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田莉:城中村改造不能单看新增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