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始终处于动态演进的进程之中。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旧城改造,而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城市变革,旨在通过对城市空间、功能、品质的优化与重塑,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能级。
深刻把握城市更新的核心内涵
●多元更新内容
多元更新体现在空间、功能和品质等方面。
首先,城市更新致力于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对城市中低效利用、闲置或不合理开发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与开发。涉及老旧街区的拆除重建,打造更合理的街道网络、公共空间与建筑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空间紧张的局面。一些城市通过对废弃的工业厂区进行改造,将其转变为集商业、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盘活了闲置土地,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空间。
其次,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变化,城市功能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城市更新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引入创新业态,如在中心城区打造科技孵化园区、文创产业基地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供给,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与质量。
最后,城市更新注重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文化品质。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建设、水污染治理,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系统。挖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历史建筑、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修缮,让城市的历史底蕴得以延续,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
●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城市更新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首先,城市更新注重投入产出的平衡,通过合理的开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项目的自我造血与良性循环。更新后的区域能够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城市的一些旧工业区改造为高科技产业园后,可以吸引大量创新型企业入驻,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作出显著贡献。
其次,城市更新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诉求,保障原住民的安置与就业,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在更新过程中,建设保障性住房,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帮助居民实现就地就业,减少社会矛盾;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最后,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面积,改善城市微气候,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打造生态友好型城市。
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等路径,城市更新能够增强城市的经济驱动力、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使城市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驱动力
首先,推动产业空间重构。通过城市更新,对传统产业空间进行改造与升级,为新兴产业腾挪发展空间。将老旧的商业区升级为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配备高端写字楼、智能化商业设施,吸引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集聚。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如生物医药产业园、人工智能小镇等,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注重培育创新生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空间和完善的服务支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打破产业边界,通过产业融合,创造新的经济业态和消费模式,提升城市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在城市更新中,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古建筑的同时,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美食,实现文化、旅游、商业协同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首先,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助力交通网络的优化,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拓宽拥堵路段,完善交通微循环系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提高公交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在规划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中,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与调控,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其次,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对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施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提高城市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清洁化水平。
最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在数字时代,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撑,城市更新加大对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城市全域5G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度与稳定性。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
首先,改善生态环境。城市更新注重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通过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打造城市绿道、滨水景观带等生态休闲空间,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加强对工业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氛围,吸引人才和企业进入。
其次,传承与创新文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对历史建筑、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赋予其新的功能,如将古老的厂房改造为文化博物馆、艺术展览中心等。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最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优化设施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建设优质学校、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保障居民能够享受到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在社区层面,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健身房等,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作者单位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