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多位专家详细解读:厦门离“海绵城市”有多远?

2014-11-17 14:41 来源:解放日报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近日发布实施。“海绵城市”究竟是什么?建设海绵城市能给厦门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厦门距离海绵城市还有多远?记者走访多位市政、气象、防汛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厦门内涝严重吗?

遇上1小时3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一些地方就会淹水

“我们现在的城市,不是海绵城市,应该算是水泥城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院长林炳章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水泥地面、柏油路面让雨水钻不进地下,本应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此外,雨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越来越明显。这些变化使城市对暴雨洪水的调蓄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的防洪压力越来越大。“过去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城市才会出现内涝积水,但现在我们如果碰上1小时3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天气,一些地方就会淹水。有些过去从来不会淹水的地方,现在却遭遇了严重的积水内涝。”市气象局副局长苏卫东说。

另一方面,雨水的利用率却始终偏低。根据市防汛部门的统计,厦门每年有20多亿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但真正为城市所用的却不足两成。厦门水资源严重匮乏,如果能把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起来利用而不是让它们白白流走,效益不言而喻。

海绵城市怎么建?

要多建河、湖、池塘,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

林炳章说,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一旦遭遇短时强降雨,超过了设施的处理能力,内涝积水就成了必然。许多专家都认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应对暴雨洪水时应当扭转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加城市的调蓄能力上来,关键是要多建能吸水的城市“海绵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根据《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相比之下,厦门的城市绿化带,却多是由高出地面许多的路缘石围砌而成,这就使绿化带的吸水、渗水能力大大降低。林炳章也指出,下沉式的广场、下凹的绿地,在暴雨来袭时可以起到“储水罐”的作用,让原本要流到老百姓家中的雨水,流到这些“储水罐”里。此外,实施屋顶绿化,给道路和广场铺设透水砖,在城市地下建设一定规模的蓄水池等,都是建设海绵城市重要的措施。

厦门已做了什么?

岛内人行道前年开始铺设透水砖,目前仍在进行

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了解到,厦门已经走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上。最突出的,就是道路透水砖的铺设。2012年开始实施的岛内人行道改造,共铺设了116089平方米的透水砖,改造了厦禾路、白鹭洲路等主干道人行道约12公里。这些道路上原来使用多年的九格砖已经换成了长方形的深灰色透水砖。公交车站和路口附近的地砖,则采用红色透水砖以示区别,提醒行人注意。记者用普通的矿泉水瓶装了一整瓶水,浇在人行道上,只见几秒钟水就全部透了下去,仿佛被吸干一样,透水效果果然非常棒。

去年以来,我市还实施了湖滨南路积水综合整治工程,金尚路人行道完善工程,分别铺设了透水砖12800平方米、18000平方米。

在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过程中,还有一大批道路的人行道已经或正在改造成透水砖道路:云顶北路、云顶中路、枋湖北二路、金山路、前埔路、吕岭路、仙岳路等等。莲前西路、湖滨中路、湖滨东路也在改造计划当中,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名词解释】

什么是海绵城市?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谢天宏说,它就是要让城市变得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雨水能够很好地下渗、滞留、存蓄,留下的雨水还能够得到净化处理,实现有效利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卢庆强: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理念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