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应对“2014版内涝” 大城市准备好了吗

2014-05-14 09:2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彭勇、孙铁翔、关桂峰、张旭东

漫画:表里不一新华社发徐骏作

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000辆公交车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青岛一面挡土墙在风雨中倒塌导致18人死亡、3人受伤。进入“2014内涝季”,大城市的“良心”准备好了吗?近日多地发生的内涝灾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务院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自2014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城市排涝管理已经有法规可依。“徒法不足以自行”,国内大城市在这5个多月的时间中对《条例》的执行落实情况如何?城市“看海”现象何时不再重演?记者分赴深圳、青岛、北京等城市进行了调查。

暴雨围城之后各地都在加紧城市排涝建设

今年以来,暴雨围城对于深圳不是第一次。就在今年3月底,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造成深圳出现200多个内涝点,投入50亿元巨资修建的深圳机场漏雨更是成为网民吐槽的焦点。暴雨之后,深圳加紧了城市排涝的建设。

“我们觉得深圳在地下管网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深圳市三防办副主任田亦毅说,这些年水务等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不断在调整,最早是忙着供水,后来是防洪,最近几年城市内涝严重、老百姓反映强烈,城市排涝工作才提到更高位置。

根据深圳市水务局的统计,2010年-2013年,深圳投入10.3亿元用于城市防灾减灾,主要用于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海堤达标加固、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共有297.9平方公里的涝区,目前已完成治理的易涝点108个,完成涝区治理面积43.8平方公里。然而11日深圳的内涝再次证明,面对越来越极端的天气,城市管理者根本没有任何资本、没有任何时间躺在上面的数字上“喘口气”。

暴雨也曾经给北京造成刻骨铭心的伤痛。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造成79人死亡。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为滞蓄雨洪水,北京将结合现有湖泊、低洼地、砂石坑等区域,因地制宜,确定蓄滞洪区。2015年年底完成5项大型骨干雨洪滞蓄工程建设。然而面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城市各管理部门提出的严格要求、设置的问责机制,相信在2014年北方雨季到来之前,北京的城市管理部门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刻不容缓地去做。

对照国家标准城市排涝仍有硬骨头要啃

面对暴雨的挑战,各大城市都加大排涝建设力度。然而,对照国务院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各地的城市排涝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北京、深圳、青岛至今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国家条例出台后,我们加大了宣教的力度,目前正在酝酿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告诉记者。青岛市排水管理部门则正在研究《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规范重点事项,加快推进防洪排涝规划编制。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要求:必须达到防治城镇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专家表示,各地要达到这一目标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一是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记者在一个沿海城市采访时,需要了解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网的总体规模以及新建设施的情况,但水务、建设等部门都给不出数字,而且对治理内涝的责任互相推诿。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城市内涝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国土、水务、建设等各个部门配合、协同作战,但目前的情况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顶层设计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调整“重建轻管”的城市建设思路。例如,深圳后海高档房地产项目林立,南和香港隔海相望,是当地的一张闪亮名片。可就是这个片区,当地10个楼盘地下管网都没有建好房子就已经建成而且都售罄,业主反过来倒逼市政建设,没有一个项目履行排水行政许可,导致排水管道完全滞后,污水被逼直排入海。

“严格来说,没有排水行政许可,项目是不能获得规划审批和环评的,可不知道这些项目为何全都能通过。”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质问道,这是“经济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三是历史欠账如何补足。当前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是相对固定的,也是不可逆的,排水系统一旦修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固定”了。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庞大,有时候看上去是维修一个点上的问题,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上游系统休整了,下游没有配套休整就难以匹配,有时候就等于做无用功。

北京市排水集团表示,一些管线污泥淤积严重,要是赶上大雨,不但雨水排不下去,污水可能还要冒上来。以东城区、西城区为例,雨污水管线有1300余公里,这些地区的雨水管线老化严重,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建设而成的,清理疏通起来难度很大。

专家:国家防涝法规不能成为“绣花枕头”

排水是维系城市“生命体”健康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要件,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但“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情况仍然严重。仅仅依靠一部在基层还未得到深入执行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很难使逢雨就涝的局面彻底扭转。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0年3年间,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发生3次以上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排水不畅,一下雨就“水漫金山”,屡次出现“海景”,城市逢雨必灾,内涝严重。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说,当前各地最应该做的是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例如,一座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施工城防系统;50万人口以下城市,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做规划时,一座城市可能不过20万人口,但缺乏前瞻性眼光,城市人口的快速集中马上就会让当时的设计标准落伍。城市形象光鲜,而城市的“地下血脉”却已病入膏肓。

闪淳昌说,相当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账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没有及时清淤;有的建筑垃圾“不小心”填埋排水管道;还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造成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建城区内涝的真正原因,恐怕是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心态。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说,建议一方面要科学规划,统筹处理好城市排水系统的修整工程,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一下目前其他国际城市的普遍做法,就是在城市中加入一些多样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用来应对突发天气情况,这样的设施实用性会非常好,其作用有点像管理水库,可以蓄水也可以放水。比如农田、绿地有蓄水的功能,雨水落地后通过土壤的吸收、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

专家们表示,在今年雨季到来之前,各地应当积极自查,是否已经真正落实《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中的重要内容,根本目的是搞好城市排涝治理,让现代都市在暴雨天灾中依然能挺起腰杆,尤其要杜绝“下雨死”“走路死”等人祸的发生,绝不能让国家法规成为“绣花枕头”。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