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正文

周伟林:疫情下长三角企业和城市经济新特点

2020-10-30 08:5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0年9月19日,学术季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以云端会议方式(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置分会场)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作题为《疫情下长三角企业和城市经济新特点》的主旨报告。

周伟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1980-2010年全国GDP以年均约10%的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增速明显放缓,2019年全国 GDP增速为6.1%,2020年按照IMF预计增长1.2%。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由增量时代逐渐转变为存量时代,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对国家和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本报告将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国家战略欲解决之问题、长三角城市发展新态势与新特点等方面,探讨如何推动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和转型。

一、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国城市-区域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

挑战一

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可持续性。当前中国面临着全球化逆行、国内外经济双循环、经济发展由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也导致我国未来城市-区域发展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挑战二

城市—区域发展动力问题。城市—区域发展动力包括技术+人文,以及市场+政府。技术指大众所理解的技术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城市—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人文包括教育、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重要的是构建新型的市场与政府关系,市场以增加密度(Density)、缩短距离(Distance)、消除分割(Division)为特征,需强调集聚、流动和区域整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则要处理好中央-地方以及地方之间关系,打破行政壁垒,超越行政区划来推进公共治理,推动市场更有效地运行。

挑战三

正如Joel Kotkin的《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一书中指出,全面健康发展的城市应该具备有繁荣、神圣、安全三大特征,而我国的城市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建设与完善。

挑战四

城市发展中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带来的新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尤其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人们认识到数字化虚拟空间为生活带来便利及它的重要性。未来,虚拟空间会为城市和区域发展带来一些新变化与新挑战。

二、国家战略欲解决之问题

首先,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的粗放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中,如何寻找高质量经济的重要引擎以及新旧动能的转换点?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大环境影响,应该如何解决经济的“内外循环”?

其次,国土空间规划如何体现国家意志?“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它们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刻画出发展方向和关注如何实现科学落地。

最后,中国作为大国,在制定国家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和环境的关系,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南北发展差异,中央、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国体系中内需市场和外部市场的关系,城市体系中自贸港、城市群布局、产业链升级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关系到城市-区域发展动力的关键因素。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新态势与新特点

1.长三角经济发展新态势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高度活跃、对外贸易发达、外资高度集聚的地区。2018年,长三角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36.3%,实际利用外资占比 58.2%。长三角地区拥有超6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4个综合保税区,占全国比重超过1/3,并拥有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沿海5个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2018年长三角港口群中亿吨港口共有16个,2018年16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共完成43.63亿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32.69%;国内十大机场中长三角占据三席。因此,无论从开放门户的区位交通硬件基础、还是外资外贸发展水平,都显示出长三角在我国整体开放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0年上半年,长三角的GDP总量超过11万亿,占全国24.25%,比去年同期增加0.3%,江苏、浙江、安徽都实现了正增长(上海增速为负)。长三角除了上海,还有5个城市(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GDP突破5000亿,成为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同时,在全国2020年上半年人均GDP前20榜单中,长三角有10个城市入榜。

2.长三角企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新特点

(1)集群现象进一步突出

在迈克尔·波特的眼里,“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一种特别领域里,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关联产业、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集群的存在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效率,而且改进了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声誉等集体财富。尤为重要的是,集群能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增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以长三角为例,从上海到南京300公里的沪宁高速公路两侧20公里空间中,集中了上海市和江苏省制造业产值的60%以上。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周边,已集聚了一批上下游企业,如硬件研发、软件开发测试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企业发展的升维之道

我国企业发展的普遍现象是看重综合性,缺乏专业性,这也与中外思维方式相异有关(比较一下中西医、中美快餐)。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完成从加工组装到委托加工、自主设计与加工,到部分自主品牌生产,经历了多个阶段,未来应跨越到生产经营自主品牌(OBM)为主的阶段。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与升维。创新型企业家,不光要有企业家精神,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行为,既实现社会目标又实现财务目标。2019年全球有494家独角兽企业,其中中国有206家、美国203家。以刚刚开市一年多的科创板为例,至今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长三角的企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在浙江省桐乡市,已有3家企业成为其所在领域的世界第一,实力雄厚,年利润超过20亿:巨石(玻纤)、桐昆(涤纶长丝)、华友(钴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创新与升维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有为的政府

在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都在进行地方生产要素(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政府服务)的优化,这已成为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以湖州市为例,湖州市统筹打好土地资源改革组合拳,探索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试点。在“标准地”改革方面,率先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同时推动“标准地”向非工业领域拓展延伸,率先探索推行农业“标准地”模式和启动商业服务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实现“标准地”三次产业全覆盖。其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以投入产出标准定准入。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提出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和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45”项目准入指导标准。全方位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有效倒逼企业和产业主动提档升级。

二是以绿色能耗标准定准绳。确立了新建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0.45吨标准煤的能耗标准,以及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小于2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小于2.5千克的环保标准。

三是以“亩均论英雄”优产出。有效衔接“标准地”项目达产复核与“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对亩均效益不同的企业在用能、水价、土地使用、排污、融资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均实施差别化政策供给,倒逼用地质量提升。

(4)空间,规模经济与分工

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驱动下,区域经济格局从“地点空间”(行政视角)逐渐向“流空间”(一体化视角)转化,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开始建立在“流”、连接、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即所谓“流空间”。与此同时,出现了规模经济与分工深化。人们一直纠结上海与苏浙皖之间是产业垂直分工、梯度转移的关系,还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之上的水平分工?其实缺乏专业化的水平分工会导致过度竞争,只有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才有效率,才能真正将规模总量做大。长三角各地应发挥某一(几)项城市功能、某一(几)种产业优势,在各节点间形成分工协同的格局,形成高质量的一体化效应。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目标高远,要解决好大国治理的制度与绩效,经济集聚与地方主义的矛盾,统一、效率与平衡的兼顾。同时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尚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理顺的地方,比如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校正土地和住房空间错配、常住人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些都是可以产生巨大红利的城乡和区域发展“结构调整”空间。

最后,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的未来走向,是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治理。由于“行政区经济”依然存在,区域治理要越来越多的结合技术协调,运用市场手段,突出区域发展的特点。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