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 正文

唐子来:城市更新的基本维度

2015-11-03 08:57 来源:上海大区势

编者按:

10月31日,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共同承办的“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者和研究者,聚集在上海展览中心,围绕“城市设计,共创宜居”的主题各抒己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以“城市更新的基本维度”为题,作了精彩的发言。

唐子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报告题目是“城市更新的基本维度”。城市更新有很多维度,我只谈四个维度。

今年最流行是三个字“新常态”。我们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常态,现在说规划也进入新常态,我们城市也好,经济也好,都要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城市规划也是如此。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说了,规划要由原来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城市空间的这样一个规划。我说这是从“老常态”到“新常态”。

因为城市发展历程,从生长期到成熟期,肯定都是新开发、向外扩张,进入再开发、也就是城市更新主导,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我记得伦敦规划中有一句话,我们要为增长规划,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要以可持续的方式来增长。

我认为经济、社会、文化、形态,这四个维度,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维度。

第一,经济维度,城市更新要植入新兴功能。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改造,我们要促进地区功能转型、升级,我们经常看到城市中心滨水地区、历史街区,往往是植入新的功能典型案例,有一些历史街区其实没有进行物质更新,但是它植入新的功能,这也是一种更新,我们叫“功能更新”。所以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功能更新也是。

大家最能感受到的,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特别醒目。因为滨水地区在工业时代是主要的产业区位。70年代后,包括伦敦、纽约,那些地方都衰败了,进入后工业化发展。他们叫“城市再生”,植入新的功能。今天我们再到发达国家看它的滨水地区,跟70年代、80年代完全不一样,从工业化的滨水变成一个后工业化的滨水,很主要就是植入新兴功能。

伦敦的码头区。伦敦码头区在伦敦东区,22平方公里,从70年代衰败,81年成立开发公司,进行伦敦码头的再生。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植入新兴功能,要使伦敦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跟商务中心。今天伦敦的金融中心,其实不仅仅在金融城,更主要是在这个地方。它跟City不一样,City是晚上没人去的地方,它是一个新的CBD,居住、工作、休闲融为一体,这个地方具有特殊的地域历史脉络。

再一个例子就是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会闭幕了,但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从传统的工业区到世博会,它只完成了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更加关键,从世博会展区到城市的活力街区,这才是城市再生的目标。我们目标很明确,要植入新的功能,要使城市最佳实践区变成享誉世界文化创意的街区。

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维度,就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城市街区往往也是弱势群体栖息的地方,西方走过很多弯路,他们早期城市更新就是“推土机”,推平重建,很多弱势群体的利益被忽视了。上海这方面做得不错,以前上海是强制的拆迁,也就是推土式的更新。2009年,上海发布文件,老百姓两轮投票,不同意,推土机进不去。所以现在上海的城市更新,是更加尊重市民、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的更新。

国外也是这样。伦敦码头区审计,开发公司资金的13%用于社区建设,包括修建或者修缮社会住宅,提供教育设施、培训设施,以及提高当地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巴黎马莱区是一个文化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的时候,政府专门划出一个地方,补贴财政贷款,鼓励那些中下阶层能够留在巴黎,社会结构多元。

但是我们今天还得说,不光是中国,还是西方,都面临城市更新里面社会公正的问题,社会包容的问题是今天仍然面临的一个挑战。

第三个维度是城市更新的文化维度,就是历史保存的问题。城市中心旧区尽管破败,往往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如何在更新的同时,智慧地保存历史文脉?文脉是城市发展很重要的资源。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的地区,像上海的新天地,像杭州历史风貌地区,现在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时尚场所,在新天地喝杯咖啡比上海任何地方都贵,其实咖啡都是一样的,它卖得贵,就是因为这个Place,因为它有文化,它有底蕴。所以历史文化创造价值,它不是城市更新的一个包袱,是一个城市更新的资源。

上海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说上海的里弄,这个是保存文化的居住场所。过去30年,旧式里弄被拆得差不多了。但在拆里弄的时候,怎么样保存这个历史的记忆?因为我生在里弄,长在里弄,到2012年去看的时候,它衰败了,也是应该拆了。但是我2014年去看的时候,确实被拆了,变成一块绿地,我都不认识这是我的家了。设计师拆这个房子我没有意见,难道一点历史脉络都不留下吗?那么狠心,我的乡愁都没了。

上海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徐汇西岸。徐汇西岸就是一块滨水区,曾经是一个破败的码头区,现在还在经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但它充分利用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塔吊、仓库、跑道、油罐。我们城市空间艺术季就在那里办。

我最认同的是,历史在城市更新当中,以历史文化魅力来提升商旅发展的活力。这个地方原来的吊车,原来的码头,现在叫塔吊广场;原来的飞机库,是现在看到的余德耀美术馆;原来的码头现在变成龙美术馆,所有的一切现在还在改造之中。这都是很精明地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它一点不影响开发强度,还增加了品牌,增加了文脉,增加了历史。

巴黎的马莱区也是这样。马莱区以前是很兴旺的地方,19世纪以后衰败了,到了60年代,法国政府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价值再现”规划。它做了很多,不光是规划常规的,保留地区的脉络,还有建筑的保护,它把传统的经济活动,一些手工艺活动、钟表都保留下来。现在马莱地区是巴黎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的最重要的发展动力。

最后一个维度,塑造地区特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一方面要连接全球网络,一方面要塑造地方特质。塑造地方特质英文有一个词叫“地方营造”。其实地方营造是城市设计最高境界,城市如果仅仅把建成关系的元素道路、建筑、绿地、广场加起来,1+1等于2,这是一般的城市设计。城市要达到一个境界,就要把那些元素把它组合起来,重新产生价值,这个价值我们叫协同效应。地方营造就是要产生协同效应。

联合国人居署有一句话,叫“全球视野,地方行动”。全球性的流通要去连接,地方性场所空间要去塑造特色。纽约,从中央公园到时代广场,从百老汇到洛克菲勒中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营造的奇迹。最新的奇迹就是高线公园。我们现在到纽约去不光要看时代广场,还要看新的纽约高线公园。它原来是一根废弃的高架铁路,后来成立“高线之友”协会,把它保护下来,改造成重要的纽约公共空间,是纽约人气最足的地方,今天就成为全球的新地标。

以后到上海,城市最佳实践区跟现在不一样,是你必须去的地方。城市最佳实践区做地方营造的时候,有两个秘诀。第一个秘诀,尽量保护历史脉络,比起创造新的东西,还不如把老的东西保留下来,把它做到极致。所以城市最佳实践区是“双遗产”,我们是世博会之前的工业遗产,也是世博带来的世博遗产。第二个秘诀,创造地方营造,把公共空间放在一个很主导的地方,把它做到极致。我更关心的是建筑物怎么界定、围合开放空间,希望它能够塑造出这样一个独特的空间。

(根据会议速记整理)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