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东莞-城市名片-东莞生态 > 正文

东莞松山湖生态园合并

2017-10-17 14: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长安镇与长安新区区镇合体的同时,生态园与松山湖统筹发展也在进行之中。近日,松山湖和生态园主要领导的最新任命已经完成:松山湖高新区原党工委书记、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殷焕明兼任生态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副厅级),翟崇碧则兼任两区党工委副书记(正处级),观察人士认为,这是继2013年沙田虎门港镇港统筹之后,东莞市区域统筹发展的又一件大事。生态园可借助松山湖“国字号”牌子提升影响,松山湖则能分享生态园丰富的土地资源。

【合并进行时】

两个园区已下达工作指示

最新让外界感知两区正在合并的,正是已经发生变化的人事信息。在松山湖官网上,一则发布于2014年12月31日的园区动态报道中显示:省委巡视组向松山湖反馈巡视情况中,殷焕明的职务已显示为“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这一职务变化获得相关部门证实,此前生态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翟崇碧,此次调整为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副书记。

南都记者昨日向生态园求证合并的相关消息时,管委会相关人士均表示:就合并的事由市里已经开过会了,两个园区已经下达了工作指示,目前其所在部门的职能需要合并到松山湖管委会来执行,原来的岗位事务也可能面临新的安排,但安排下来的日程表尚未透露。松山湖管委会某职能部门表示,暂不能对工作事务变化做预计,还在等待市里的统一安排。

合并前早有迹象

表面上看,松山湖与生态园的合并,几乎是在突然之间,实际上也有迹象可循。去年10月底发布的《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将2014年初提到的东莞“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明确,提出以经济区统筹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按照“中心突出、组团发展、快速连通、生态隔离”的要求,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同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根据初步方案,中心组团定位为高品质城市中心,重点通过市区、松山湖、生态园“三位”一体的城市布局,建设全市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服务全市、功能完备、生态宜居、高效智慧”的高品质城市区域。

这表明在全市的规划上,松山湖与生态园已然被打包在一起。

助松山湖提升区域竞争力

根据松山湖的统计数据,2014年上半年,松山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2亿元,同比增长33.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6.87亿元,同比增长116.6%;进出口总额58.65亿美元,同比增长

而生态园因为园区建设和招商启动比较晚,目前在对外统计口径上,一般还没有以地区生产总值来发布经济数据,只是提到截至目前已批入园项目7个,总投资超88亿元,其中“三重”项目6个,协议投资总额约88亿元。在“三重”项目中,已投产项目1个,在建项目2个,筹建项目3个。而其中的生态园现代产业中心项目因市场主体没有确定,2014年无法完成,按照规定退出重大项目计划。

两个园区结合起来,对于生态园来说将有松山湖成熟的基础和招商支撑,松山湖的经济数据也能因生态园的加入锦上添花,在全市的镇街排名上更有优势。

前年政府层面已有思路

关于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东莞市委市政府层面在此前是有考虑过的。早在2013年10月24日,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会见深圳媒体时提到,他有将东莞生态园和松山湖整合起来的想法。当时他说:“把那个地方(生态园)与松山湖整合起来,松山湖有国家级高新区牌子,这个可以探讨,我有这个思路。”当时就有政界人士透露,东莞市之前曾提出过,利用生态园的土地资源优势和松山湖的品牌优势,加速两个园区的发展,“但因为牵涉利益面比较广,问题比较复杂,两园合作一直都停留在‘概念股’的层面”.

到了新一届东莞市委市政府,则更为强调统筹发展的概念,两大园区整合的思路与本届政府的发展理念也是十分契合的。这在东莞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时就可见端倪,在去年11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将市区、松山湖、生态园划为中心组团,将其定位为高品质城市中心,“重点通过市区、松山湖、生态园‘三位’一体的城市布局,建设全市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

淡化行政区,突出经济区概念,这是这一届东莞市委市政府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时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次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无疑也是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又一个案。

【两园对比】

松山湖缺地 目前土地资源不足12平方公里

对于松山湖而言,与生态园合并主要是可以在地理空间、产业空间方面得以拓展。松山湖管委会主任殷焕明在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经济区理念有利于松山湖拓展科技产业发展空间。经过13年建设发展,松山湖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市政府提出以经济区理念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松山湖与东莞各镇街(园区)积极开展科技产业合作。”

松山湖“缺地”已是个老问题。在2013年1月,时任松山湖管委会副主任的蒋亚军就向媒体直言,松山湖72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可用土地面积只有58平方公里,而产业用地只有25平方公里,除去产业配套设施用地13平方公里,其实土地资源目前已不足12平方公里。也正是这一原因,东莞市政府在2013年就明确表示,松山湖今后不再审批新增商住用地。

东莞生态园占地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横跨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等6个镇。它与松山湖合并,在土地资源上将可相互利用,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年,东莞本土评论人士孙麻子就提出过,东莞要承接大项目,当务之急的是缺平台,最紧迫的就是把大项目的土地腾出来。

“东莞的现状大家也清楚,只有28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而且散落在32个镇街。可偏偏是这样,还分松山湖、生态园、东部工业园等,更是把土地给划分得四分五裂。同样的地理位置,同样的招商政策,无非就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而已,为什么不把生态园和松山湖合并呢?”他建议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需求,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产业区,通过统一的管委会,在园区内对土地有机调配,制定高一点的入园门槛,打破现有的行政层级,提高办事效率。

生态园升级 借力松山湖“国家级园区”拓展

对于生态园来说,与松山湖合并也有裨益。在2013年11月,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当时提出两个园区整合的思路时,并没有对该思路进行展开,但其中提到一句:“松山湖有国家级高新区牌子。”分析其用意,应该是指两者整合,生态园可以借力于松山湖“国家级园区”的牌子来提升并拓展发展空间。

据了解,生态园一直在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园区,但至今尚未成功。生态园目前为省级园区,201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全局视角

园区定位重叠?合并避免同质化竞争

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同时也是当前东莞在产业规划上避免同质化竞争的要求。殷焕明在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目前东莞各镇街、园区产业定位不同程度地出现雷同现象。东莞推动新型城镇化,将以镇街为主导编制规划转变为以市主导,有利于在全市层面根据各镇街、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土地等资源禀赋状况,统筹考虑全市产业空间布局,避免区域产业同质竞争。

在生态园园区揭牌之后,关于它和松山湖两者定位的问题就一直备受争议,有专家认为两者的定位重叠,会削弱生态园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在生态园揭牌的时候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东莞生态园首先定位要确立,东莞生态园最关键的是思考园区在东莞产业升级当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东莞需要思考,我们是否需要生态园。他是工业为主还是环保为主?是优先发展旅游还是优先发展工业?工业当中是引进研发、还是外包服务业还是其他?还是要造另一个松山湖?”他认为,这些都还没有很明确的界定,甚至和其他园区有不少重合的定位。

东莞市委市政府方面一直在强调两者只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在2009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的刘志庚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曾表示,生态园和松山湖不存在竞争关系。松山湖的特色在于科技,它是整个东莞地区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和主要载体。东莞生态园的特色在于生态和产业,是东莞发展循环经济、引进产业缺失项目、转化松山湖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

从刘志庚的提法上看,两者定位确有区别,但实际操作上还是有重合之处。按照生态园的规划,生态园将重点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也是松山湖引进项目的重要方向。

【专家分析】

林江:松山湖离当初定位还有差距

对于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一事,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他并不感到突然。李秋阳透露,早在2012年10月份,他就组织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撰写了关于东莞几大园区发展建议的报告。“当时报告里就提到建议将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后来徐书记还批示了。”李秋阳称,在这份报告提交后不久,东莞就开始了园区的统筹发展之路,第一个是沙田镇与虎门港的统筹发展。

历经13年发展,松山湖是否符合预期?李秋阳表示,首先应该肯定松山湖的建立是对的,东莞以搞来料加工制造出名,核心技术创新很少有,松山湖可是东莞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期望所在。

“搞了13年,应该说成绩是有的,至少建立了一批科研部门大学院校,也有些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李秋阳表示,东莞对松山湖期望很高,希望通过松山湖带动整个东莞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从这个角度讲,松山湖还需要多加努力。

“坦白说松山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直言,2001年松山湖在建立时,市里给的定位很高,“要做国际经济合作窗口、桥梁,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基地,从目前来看,跟当初的定位目标还是比较远”.林江表示,“松山湖在引进大学院校、科研机构方面,还是做了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上并没有特别亮眼的成果。”

两年多前已有报告建议两地合并

根据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撰写的《以园区整合与跨区域合作助推东莞“三重”建设》的报告,建议东莞探索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并从二者发展现状分析、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可行性和整合的模式选择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关于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的设想。

报告称,两者在定位上既有互补又有重叠。报告建议,从松山湖与生态园的现实情况看,集中管理(合并)模式比较适合。集中管理模式,即由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新设立的园或合并后的开发区进行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如广州开发区实行“五区合一”,将广州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萝岗区合并。集中管理模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区模式,如前述的广州开发区,合并后成为广州市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一种是管委会模式,如南京开发区。从东莞的现实情况看,适宜采用管委会模式。实行集中管理模式的园区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区域邻近。松山湖与生态园都在临近的同一片区域内,为实行集中管理创造了条件。二是功能单一且互补。松山湖主要定位是高新科技与孵化器,而生态园则主要定位于生态经济,二者专业性较强,且功能互补,实行集中管理更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

相当于增加了近半个松山湖

对于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李秋阳称当时他在报告中提到,一是松山湖与生态园地理上接近,合并具有可操作性。“松山湖起步早,是国家级新区,生态园起步晚,如果能够将两者合并,对生态园来说,等于搭上了松山湖的顺风车,发展会很快。”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一般需要较为宽松的环境,不像工业镇用地那么紧凑,可能一个学校就会占地上千亩。对于松山湖来说,原本70多平方公里,合并生态园后,相当于增加了近半个松山湖,发展空间会增大。

林江对于这一说法,也表示赞同。“松山湖的招牌毕竟比生态园的含金量要高些,对于生态园来说,合并后可以打着松山湖的旗号,招商也会更加便利。”林江认为,东莞没必要建那么多园区,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资源的集中。

松山湖的定位需重新讨论

从定位上来看,李秋阳建议松山湖与生态园合并后,可以让原来松山湖的地盘多发展科研机构,把高端制造业放在生态园,两地发展可以有个错位,也有互补。

“合并之后,新的松山湖的定位肯定需要调整,毕竟那是10多年前的定位,现在如果还定位为总部经济基地,可能会跟这一目标渐行渐远。”林江称,现在广州深圳的发展势头很猛,横琴、前海、南沙等地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松山湖要崛起的难度越来越大。林江表示,近几年东莞对水乡片等地的讨论较多,反而对松山湖的讨论较少,现在是时候重新进行讨论和定位了。

定位

生态园的定位是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示范区),成为东莞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现代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现代产业。

松山湖2001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前身为东莞高新区,2010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在成立之初,松山湖被定位总部经济基地、科技创新平台。

“到底松山湖的定位是广深地区的配套服务基地,还是坚持过去的定位,这些需要东莞全社会来加以讨论。” —— 林江

“松山湖起步早,是国家级新区,生态园起步晚,如果能够将两者合并,对生态园来说,等于搭上了松山湖的顺风车,发展会很快。” —— 李秋阳

相关新闻

生态园公安分局

或将并入松山湖分局

原有警力暂不分流,还有可能增加

南都讯东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人昨日透露,该局计划跟随东莞市政府区域统筹发展的规划,把生态园公安分局并入松山湖公安分局。该负责人还称,考虑到生态产业园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口增量,生态园公安分局的原有警力不会被分流到其他分局。

东莞市公安局生态园分局成立于2013年12月30日,其工作重点主要为维护园区治安稳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深入推进园区建设。内部民警介绍,生态园分局现有民警三十余人,辅警近两百人,共分刑警大队、治安大队及综合室三个下辖部门。

生态园公安分局共辖31平方公里,涵盖寮步、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等多个镇街的交界区域,由于该区域常住人口极少,生态园分局辖区治安状况素来良好,成立一年多来,该辖区除偶发偷油、摩的抢劫事件外,尚无一例重大恶性案件。

也正因为此,生态园公安分局未被列入广东省公安厅部署的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的排名序列。去年年末起,生态园公安分局将并入松山湖分局的消息开始在警界内部流传。昨日,东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人对此回应称,东莞市公安局班子成员尚未就两分局合并一事进行正式讨论,但只要两个园区合并,公安分局肯定跟着合并。

该负责人还称,考虑到东华教育集团有意于今年9月前将该集团旗下的东华幼儿园、东华小学、东华初级中学等教育机构搬迁至生态产业园,此外另有两家大型企业也将搬迁至生态产业园,园区今年预计将新增三万常住人口,生态园分局原有警力将不会因为机构合并而分流到其他分局,相反市局还有可能在该园区增加部分警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