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广州利用自然山水格局 构建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

2017-04-11 14:24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4月7日,广州市政府第十五届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广州首次提出遵循利用自然山水格局,以河长制为契机,建设以水为骨架、水绿相融的岭南山水城市,划定了131个排水分区、35个建设分区和176个建设单元。

何谓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3月18日下午起,广州遭遇今年第一场强对流天气,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本次降雨将广州提前送入汛期,受雷雨影响,广州部分地方出现“水浸街”。

广州市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2)海绵城市建设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

3)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广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实现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控制雨水资源全过程、提高水环境质量等综合效益。

广州首个海绵城市——天河大观湿地公园

智慧城及其核心区区位示意

俯瞰大观生态湿地公园

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位于天河智慧城东部、大观路的西侧,占地46.8公顷、相当于2/3个天河公园大的大观生态湿地公园,早在2015年撩开面纱。

据了解,大观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47公顷,相当于2/3个天河公园大。从航拍图看,其实景是一条绵延3公里长、30米~120米宽的生态长廊。这里还是广州第一个“海绵城市”试点,是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生态循环城市设施以及休憩科普旅游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湿地公园。

俯瞰大观生态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多个水塘形成了十几级落差,一旦雨水和山水流经这十几个高低错落的“海绵泡”,不会像洪水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变成涓涓细流。

每个水塘深约1~1.5米,挖多深多宽都根据防洪要求经过精密计算得出。

公园里看起来青翠欲滴的花花草草也大有玄机。公园里,沿着广场走下去就是沉淀塘,一人多高的芦苇、海芋随风飘荡,它们固沙力强、吸污力强,能过滤大颗粒悬浮物、细小沙砾和易沉降的污染物。往下走是状如长剑的菖蒲、直立挺拔的水芹,它们的作用是净化病原体;水中的纸莎草、睡莲不仅为景色增艳,也有吸收水中重金属、保持水质稳定的功效。

雨水花园是也是海绵城市的小缩影

公园内的主要雨水聚集区,本着减少成本的原则,设置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构造图

那么什么叫做雨水花园呢?简单点来说就是种满花草的水坑,当然这里的花草并不是随意种的,一定是耐湿的半水生植物为主,当雨水随着地表径流流入该处的时候,通过植物、卵石等途径进行简单的物理过滤。

植草沟示意图

如何将四处扩散的水进行收集?雨水边沟,也就是植草沟。植浅草沟具有输水功能,具有一定的截污净化功能。适用于径流量小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业区、公园、停车场及公共道路两边,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

广州定下目标2030年海绵城市建成区占80%以上

广州将分两步走,2020年,海绵城市覆盖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2030年达到80%以上。

广州作为超大型城市,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长期面临城市内涝等问题。本次《规划》首次提出遵循利用自然山水格局,以河长制为契机,建设以水为骨架、水绿相融的岭南山水城市,建设上提出以生态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划定了131个排水分区、35个建设分区和176个建设单元。

广州“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包括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大坦沙岛、广州教育城、中新知识城、广钢新城、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东部生态廊道。其中天河区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已经投入使用。

《规划》还要求新区建设的同时同步策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水系廊道、湿地斑块、低影响生态设施等绿色海绵系统,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通过管网、深隧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水安全、水环境,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同时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改善与修复水生态、水环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