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上海2040规划解读:向特大都市地区演化

2016-09-05 13:37 来源:东方网

张尚武教授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空间规划的内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公布后,草案具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呢?作为系列讲座之一,9月3日下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尚武教授在上海市规划展示馆以题为“上海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的讲座,为大家解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空间规划的内容。

【回顾】特大城市演化为特大都市地区

张尚武教授首先对上海的发展进行了回顾。自1990年代国家提出浦东开放开发战略以来,上海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正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空间持续扩张,既带来空间蔓延的压力,也使传统的中心城与郊区的概念发生转变,逐渐由特大城市演化为特大都市地区。

目前,上海全市建设用地超过3100平方千米,可利用土地资源已趋近极限。空间结构面临的调整的要求也非常迫切,诸如中心城过度集聚,新城发育滞缓,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突出,交通系统难以支撑大都市地区的整体发展等许多方面,构成了当前需要面对的挑战。

【转型】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与空间发展方式的转型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这是上海2040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在2020年基本实现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调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将上海建设成为生态之城,人文之城与创新之城。

同时,也明确提出锁定建设用地总量并逐步缩减,实现建设用地负增长。这意味着,上海未来发展必须转变空间发展方式,以存量发展替代扩张型增长模式,通过结构优化和城市更新,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对空间规划而言,需要更加注重空间调整的目标、逻辑和路径。

【思路】上海大都市区空间规划解读

宏观趋势下把握城市发展的根本。上海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生态、文化、宜居、创新,这是上海大都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也应当是贯穿在不同层面空间策略中的核心内涵。

明确围绕全球城市功能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要求。要求强化两个扇面和全球城市功能布局的引领。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发展,这是大都市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推动城郊发展、优化“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构成的城乡体系。

优化超大规模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首先就是另外还要求保护大都市地区的生态基底,即保护“滩、湾、湖、岛”四大战略性生态空间。构建大都市地区多中心、网络化框架,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支撑、大都市地区“多心、多廊、紧凑、开放”的空间组织模式。优化大都市地区多中心体系和网络功能。其中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则包括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主城和郊区)、地区中心(30-80万人)、社区中心(5-10万人)。重构大都市地区交通-空间系统,形成公交都市。“三个一千公里”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外围地区通过城镇圈促进外围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活圈战略优化生活空间。

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塑造更有特色和魅力的上海,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推动存量土地资源的更新和优化,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适应空间管理和建设方式的转变。强化空间管控底线,包括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基本农田控制线及文化保护控制线。建立全域管控分区发展策略,加强布局优化与空间政策的整合。同时,要加强弹性应对和动态适应,针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同时,建立动态监测、评估、维护机制,实现目标导向的过程控制和动态跟踪监测。

最后张教授还和现场观众进行互动,接受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