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加强道路景观规划 打造宜人公共空间

2016-04-18 09:59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马建华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结构骨架、客货流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具有导向性和通达性;也是开敞度最高的活力场所和商贸活动密集的线性空间,具有开放性和经济性;更是城市居民生活、游憩、穿行、集散的重要公共空间,具有服务性和观赏性。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和形态,其景观特色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道路除了要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求,还要研究其对景观环境、司乘人员心理的影响,应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和动态艺术设计,综合环保、景观、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体现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的宜人公共空间。

景观内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其内容与公路的各项构筑设施紧密关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线形。主要由城市道路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沿道路中线的纵剖断面以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的渠化设计组成。道路线性通常由直线、平曲线和少量折线组成,是道路景观的基础。

2.路面铺装。是指路基范围内铺筑的层状结构物,具有承受行车荷载、抵抗车轮磨耗和保持公路表面平整等作用,按照位置及功能一般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三个主要层次,景观内容主要体现在面层铺装的材质、印花以及色彩上。

3.功能建筑。是指桥涵、服务区、收费站、防护结构等构筑物,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成功的建筑,如山东青岛跨海大桥、辽宁兴城高速服务区等,以其特殊的意义、雄伟的气势或优美的造型,也能成为美丽的景观。

4.分隔绿带。有组织交通、引导视线、遮光防眩、降低噪音、美化环境、降低硬性防护成本等作用。为了行车安全,其高度和宽度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应选择低矮、缓生、抗逆性强的植物。

5.防护绿带。是指道路两侧、边沟、护坡、挡土墙等处的绿化带,有稳定路基、保持水土、遮蔽构造、防尘隔声、营造景观、协调环境等作用。在弯道内侧及路口附近应注意保证视线通透,避免交通事故。

设计误区

1.贪大求洋。城市建设往往热衷于大框架、宽马路,追求快速路网建设,造成街区地块分割过度、各自为政,城市中心产生郊区化倾向,临街商业逐渐萎靡,行人横穿道路既困难又危险。

2.生态弱化。重视景观效果,缺乏对城市道路景观生态作用的考虑。植物配置层次单薄,缺少垂直式、多层次植物群落,硬质铺装过多,绿色廊道不成系统,难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

3.形式单一。主次干道设计千篇一律,景观环境没有特色,植物配置种类单调,道路只能依靠路标区分。临街安置的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缺乏创意、没有内涵,消弱了生机与活力。

4.重车轻人。道路景观过于重视车行观赏效果,慢行系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行人停留、交往的空间,慢行道缺少树荫,路边停车占用人行道、盲道。

5.文化缺失。对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入挖掘、提炼,只对某些有噱头的历史时段或事件进行捕风捉影的浮夸宣传,空洞无物,形成的道路景观没有辨识度、缺乏认同感。

6.重建轻管。城市道路景观管护经费不足,园林养护、环卫治理等工作马虎应付,很难维持较好的绿化效果和景观质量。

基本原则

1.满足使用功能

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红线控制和景观建设要与城市的区域位置、外部联系和自然条件相适应,与城市的规划布局、结构形态和功能分区相协调,有利于构建城市框架、划分街区组团、联系功能板块、组织城市景观、满足交通运输和工程管线敷设要求,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和土地利用价值。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与其使用功能相结合,景观的具体规模、结构形式和详细内容要根据道路的性质、级别、宽度、市政工程以及绿地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道路的几何线形要考虑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的流畅、均衡、安全以及在视觉和心理学方面的美观、舒适。道路的结构设计要用最小的投入和养护成本,在自然力和日常荷载的作用下,保持良好状态。

2.创造生态效益

充分认识环境差异,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植物品种,优先考虑抗污染、适应性强、长势好的植物,创造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多层次配置植物品种,以乔木为主,灌木、地被植物为辅,避免大面积栽植纯草坪。分隔景观的远近层次和竖向格局,区分植物的四时变化,注重层次美、季相美,实现物种协调,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根据分隔带的宽窄,综合考虑绿量设置,增加叶面积总量,达到最佳的滞尘降噪、增湿降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效果。

3.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人的尺度、人的心理、人的行为、人的参与是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道路景观要体现出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充分考虑人车流量的速度、流线和视觉特点,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景观应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其带来的舒适与美的享受,达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考虑车行其中的安全因素和动态美感,考虑司乘人员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视觉效果要求,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道路景观要符合各类行路人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每隔一定距离就设一个景观变化,不至于产生疲劳厌倦。

4.确保环境协调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和视觉景观空间,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要把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环境中动态因子和静态因子之间的软过渡、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的渗透带。把道路景观纳入各个城市板块之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将道路沿线山体、河流、树林等不同特质的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街景,为人们提供接触广阔大自然的机会;强调道路与地形地貌、建筑构造、铺装植被、景观小品之间的协调统一。

5.体现地域特色

在道路景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段和符号会给人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保护经典,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与形式充分挖掘、准确把握、合理提炼,采用新颖、灵活的技术手法通过建筑、景墙、铺装、植栽、小品等元素表达出来,服务于现代城市生活,形成城市景观的新风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达成思想与景观的共融,使城市道路具有时空、情感的连续性,充分彰显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要素控制

1.植物群落建设

道路绿地中的各种园林植物,因树形、色彩等不同,在功能、景观上有不同的效果。根据道路景观及功能上的要求,要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就需要多品种配合与多种栽植方式的协调。一是乡土与外援相结合,道路景观首选乡土植物,可慎重并适度引进外来的优良种类,作为乡土植物的辅助和补充。二是近期与长期相结合。植物选配应注重各类品种的优势互补、错时搭配,避免绿化脱节。三是景观与功能相结合,充分考虑树种的功能特性,在工业、仓储用地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吸收有毒物质的树种,在商业、居住用地附近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2.海绵空间控制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发挥道路和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意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致过陡,同一坡面不宜延续过长,应有一定起伏转折。在地面汇水线处,应利用不断变化的地被植物和多孔水泥、嵌草砖等透水铺装不断缓滞水流速度,保持水土、吸渗径流;通过设置谷方、消力块等工程措施减缓水流冲刷,使其辗转跌宕,兼具造景功效。在沿路绿地中设置雨水湿地、渗透洼地、植草滞渗沟、水淹种植带、过滤蓄留池、净化下垫面等,临时汇聚、存蓄、净化地面径流。雨水管网宜采用穿孔管等透水材料,四周填筑砾石,增强管网设施渗透能力。

3.沿途景观利用

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向沿途借景,展现特色风貌。若在道路周边有成为地区标志的山体、水体、特色建筑、古树名木等资源时,则会对道路绿化产生良性影响。在道路景观规划时则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有组织地将外部景观资源融入道路景观之中,再以植物配置来统一风格,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道路景观,给人增加景观印象。

4.景观小品设置

道路景观常以亭廊、雕塑、桌椅、护栏、灯饰、花池以及标牌等景观小品来装饰空间、画龙点睛,提高艺术品位,优化环境氛围。对待不同的道路,要采取不同的设计姿态。在标志性大道、快速路中,宜选用有相当体量、延续一定距离、具有气势和韵律的设施;在曲径通幽的支路、便道中,宜选用造型别致、个性化的小品;在居住区、办公区的道路中,宜选用生活化、休闲性的配置。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规划局副局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