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5规划年会媒体报道 > 正文

国务院参事:若北京八成建筑收集雨水,能节约一个南水北调

2015-09-28 15:01 来源:澎湃

今年夏天,“城市雨中看海”在包括上海、北京在内的中国众多城市轮番“上演”,这一顽疾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在9月19日举行的 201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呼吁,应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渗水、蓄水的能力, “顺应自然,让水资源能循环起来,在天地间沟通,而且相对来说也不昂贵。”

为何看海?因为水泥地太多雨水无法渗透

城市中,随着道路越修越宽,楼房越盖越高,水泥地、柏油路等硬质地面也越来越多,一下雨,地面已经无法渗水,只能依靠路边的直径有限的下水道排水。

仇保兴认为,现在如果下雨100毫米,一般有80毫米以上都是立即排放河道,下沉渗透的部分非常少,“因为城市是一个硬底板,我们把地面和地下割裂开。”

他说,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式是以每年的径流量或者多年的平均值为依据,但遇到大暴雨就会导致径流量突变,而地面又无法渗水,形成严重的内涝。像北京前年的大水,基本上不是来自外部的水,而是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水,结果整个城市泡在水里,许多地方超过了4米多,结果城市瘫痪了。其他城市也类似。

“但海绵城市通过渗透、通过集蓄、通过进化、通过循环利用雨水,然后多余的再开放,排放大大减少了,大部分是天地沟通了,对城市周边水生态的环境大大减少,这就是城市作为人模仿了大自然,顺应了大自然。”仇保兴说。

从三个层面规划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仇保兴认为,要在区域、规划和社区建设三个层面上,进行变革,适应城市绿色化时代的到来,才能够把海绵城市这一理念,转化成实际的城市绿色。“水是最可以循环的,如果水不能在城市里面循环利用,我们的循环经济无从谈起。”

仇保兴呼吁要保护和修复城市重要的生态板块,把城市周边的山顶,都作为一个水源地,让它与大地涵养功能在一起,让城市拥有绿色的“底板”。

他透露:“在新一轮的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已经注意到了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使这些能够进行生态的重构,性能也会逐步提高。”

城市透水性地面应大于70%

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目前一些新技术已经开始在中国的城市中逐步实施。近年来,上海在道路施工中已铺设了36万平方米的透水路面,提高道路的渗水能力,减少积水。

仇保兴表示,城市中大量的道路和广场,透水性的地面应大于70%,实现自然水体与地下水的沟通,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而停车场透水应该是100%,这样的设计也并不增加建筑的成本。

现在下雨天,雨水从很多楼房的雨水管直接下去排走了,如果能将雨水收集利用,对一些缺水的城市来说,作用很大。这样的建筑如果在北京市达到80%的话,相当于一个南水北调,但是成本只有南水北调的十分之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可以使水资源成倍地增长。

“城市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但把海绵城市的概念加以实践,那么城市就可以成为一个利用水的基地。”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