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一座旧工业区改造带来的低碳城

2015-01-30 10:30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采用标准多层厂房和单廊式、宿舍兵营式布局;因为片区发展落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大片按照棋盘路网布局的用地荒废闲置;陆续建成的一小片厂房和宿舍,也因为没有吸引足够的企业入驻而大量闲置。这个叫作“高桥工业园”的建造模式是曾经园区建设野蛮发展时期的典型模式,不过现在却面临着是整座炸掉重来还是改造提升的选择。

高桥工业园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启动区。随着低碳城建设整体启动,片区的低碳生态产业门槛进一步提高,导致产业园内部分建筑面临刚建成就不能满足需求的尴尬局面。

放弃大拆大建模式

深圳国际低碳城选址龙岗区坪地街道,总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该区域是深圳连接东莞惠州两市的交界区域,传统上因为地处偏远属于深圳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其他区域已经种满高楼大厦的深圳,这个被山林三面包围的区域还保留着较低的建设密度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低碳城的规划建设倡导循序渐进的城市生长理念,希望尊重片区内的自然和人文本底环境。”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参与方、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表示,对待高桥工业园这片建筑尚新,但规划和建筑理念已经很陈旧的“旧厂房”,尝试采取改造提升的方法,来适应新的城市发展需要。

通过论证研究,低碳城放弃了大拆大建的新城建设模式,保留村民集体的产权,政府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外部资源与村民集体合作。在启动区内选定了目前空置的2#宿舍和5#厂房两栋代表性建筑,进行绿色低碳综合改造。

在园区再生理念的指导下,建筑改造之后,作为综合配套的“宜舍”和引入3D打印产业的“萃坊”来综合运营。短期来看,弥补片区欠缺的绿色中高端生活及配套功能需求;长期来说,也考虑了未来入驻开发、科研单位人员的多样生活配套需求。

构筑立体城市功能

放弃大拆大建的建设模式,就要解决传统旧工业区单一配套模式这一功能划分难题。

高桥工业园原2#宿舍作为厂区的配套,主要为厂区的单身员工提供住宿和餐饮,属于典型的工业区三点一线生活的载体。单调而乏味的工业区生活配套已经很难满足新的创新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对更加丰富的生活配套需求。

因此,“宜舍”作为首批改造的建筑,仍需担负起短期内弥补片区配套功能空白的责任,形成立体复合功能配套中心。

以此为改造出发点,各功能根据对外公共开放、半公共、半私密到私密空间的多层级序列垂直展开,在项目首层及二层布置大型餐厅、咖啡厅、商铺等公共商业配套;三至四层布置SOHO小型创业办公空间、会议交流洽谈空间;五至七层布置标准公寓和小型工作室;八层布置参照三星级酒店标准的接待用客房;九层布置综合交流会所和多功能厅等服务配套功能。除此之外,在三层平台和屋顶上置入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为原本局促的建筑增加活动空间。

在具体户型设计上充分利用“开放建筑”的设计理念,打造创意可变户型:三户组合在一起,可以分开单独使用,也可以按需要组合使用。在户型内,采用家具一体化设计,在小空间内可以转换使用功能。

作为国际低碳城的首批启动项目,此次改造设计大量采用各种被动式和主动式的绿色建筑技术,用以改善和整体提升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为绿色低碳生活提供载体。改造本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被动低成本技术优先,空间功能多元化为主要策略。项目已经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的要求,满足低碳节能的目标。

让低碳城具备真实造血功能

高桥工业园规划建设了10年,因为片区发展滞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现有厂房规划建设标准落后,环境较差,只能满足低端产业的一般需求。因此,为有意向的低碳企业提供入园条件,是迅速让低碳城具有真实造血功能的关键。

首先,快速为低碳城提供产业升级、孵化的空间。这就需要从总体规划、功能配套、建筑环境、资源能源、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提升改造,而前期的改造还为整体改造建设摸索经验、提供示范。

其次,建立低碳城绿色建筑改造提升的示范。建筑改造结合其现有框架和所处环境位置,将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研发办公工作理念及现有环境有机整合,建设高标准的标杆式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最后,为低碳城的启动筹建和研发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场所。从旧工业区配套设施改造,到整个低碳城的建设都是一个无现成先例可循的探索创新型工作。首批集合深圳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深圳建科院国际低碳联盟等一系列的建设研究团队,在低碳城工作机构的办公、服务、研究、生活配套设施,就充分体现居住、工作、生活、配套一体化的混合低碳模式,为后续大规模倡导绿色低碳的工作生活模式提供示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