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多维度看成都城市更新:让城市更美好

2022-12-22 10:51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记者 雨田

成都中心城区是四川发展最成熟、人口最密集、对外交往最频繁的区域。不同于“白纸作画”,中心城区深厚的生活底蕴为城市转型升级带来更多挑战。如何在此基础上兼顾新与旧、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既承载历史,又面向未来,一直是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探索的方向。

2020年4月印发的《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指出,城市有机更新坚持“保护优先、产业优先、生态优先”原则,“在挖掘和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文态。依托区域业态本底,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以生态为引领,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成都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在为期2年时间内深入推进全国首批城市有机更新试点工作。成都以“留改建”模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先行先试,在“五个一”框架内重点实施试点项目。

借力城市更新试点,成都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有序推进、逐渐成势,形成了一批能够保留市井生活、传承历史文脉、盘活片区经济、重现街区活力、满足群众需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成都城市更新全过程一体化推进模式、设立城市更新专项资金两项经验已纳入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向全国推广。

在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既有接纳完美和不完美的胸怀,也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力量。

保留市井生活气息 创新导入产业商业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2017年夏天,赵雷的一首《成都》让小酒馆成为成都的地标性网红打卡地,不少游客到这里后惊喜地发现,小酒馆附近的玉林东路上还有许多雕塑节点、街角灯牌、店铺招牌、城市壁画等宝藏“打卡点”。

曾几何时,玉林东路上商超店铺相互映衬、酒肆茶楼交错遍布、游人如织流连忘返的场景几乎消失不见,只余下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和人烟稀少的旧街道。

转机发生在2021年,玉林东路被市、区两级政府纳入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计划。历经8个月时间,玉林东路旧貌换新颜,呈现出独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成为成都市井生活的又一亮丽名片。

玉林东路改造围绕“国际味、文化味、生活味”的总体定位,以“城市更新”为核心手段,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传承本土文化基因,保留市井生活气息,创新导入产业商业,构建玉林片区人文宜居区域形态。

在玉林东路更新中,武侯区坚持对建筑遗产“留原貌、塑功能”,对城市风貌“留肌理、保特征”。在尊重保留原有城市道路肌理的基础上,恢复了玉林片区原有的“5路、8街、19巷”街巷格局,并通过严格把控玉林东路两侧30米建筑限高的方式保留街巷原有空间尺度,引导性更新建筑街区立面约15000平方米,统一了7种建筑色彩,强化了玉林东路的风貌特征。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地提升建设外貌,还要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商业、产业等业态融为一体。

玉林东路特色街区引入多个餐饮、文化品牌,其中不乏全国首店、西南首店,着力将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通过产业业态全新布局,打造消费新场景。目前这里招引的新业态品牌商户涵盖国际化餐饮、日式烘焙、国风文创、本地小酒馆等业态,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成为“既有国际范儿,又有市井味道”的新消费集聚地。

尊重历史肌理 以“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2021年8月《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印发,明确规定在做“传承历史记忆的城市更新”时,应“以保护传承、优化改造为主,拆除新建为辅,推动保护保留建筑与文商旅体等融合发展,实现历史传承。”

公园城市是什么?这是一道链接过去,关乎未来的城市时代命题。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800多年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成都所见之景,今人有幸再次在少城历史文化街区目睹。

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一棵老树,青羊区少城片区城市的有机更新,如同文物修复般“修旧如旧”,铺一块砖,刷一面墙,处处细微改变,老城旧貌换新颜。

“少拆精建、优街改巷、连片更新”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责任。把深厚的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把丰富的文旅资源活化好、转化好,建设一个充分彰显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中心城区,这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初心与使命。

“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方位保护”,复兴成都少城,尊重历史肌理,“动”与“不动”间,成都城市更新匠心昭然。

作为成都市中心最后一块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历史遗存的街区,青羊区在少城祠堂街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中提出,保持整个街区历史街巷原状,恢复永顺胡同等6条巷道格局,街区包括39棵法国梧桐在内的树木全部保留并与景观融合;现存的6栋历史建筑也严格依照历史风貌修缮保护……

“千城皆如围棋局,唯有少城鱼骨肌”,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并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每一条“鱼骨”之上,都铭刻着历史文脉和市井烟火在青羊碰撞融合的印记,更印证着成都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复兴特色街区、塑造公园城市独特风貌的生动实践。

少城片区定位为“天府文化公园的文化体验街区、文化展示窗口”,如今,少城片区赫然已是传承天府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成都千年历史迭代的文化中心区,集中体现公园城市特征的文化核心区”。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推动老旧社区换新颜

火车头雕塑、火车元素涂鸦、铁路徽章标志、蒸汽机车雕塑、遗留的铁轨和机车零部件……在成华区下涧槽社区,几乎是“一步一景”,连家属区楼下的休闲座椅,都做成了机车齿轮箱体的造型。行走在社区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机车记忆”带来的温度。

始建于1951年的下涧槽社区是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的生活区,这里是典型的“三老”院落——老房子、老邻居、老生活。

社区更新在困难中前行,必须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一开始,反对的声音也有:社区改造了,机车厂的印记是不是也没了?

该片区的城市有机更新没有忽视这一关键点,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的同时,又聘请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团队,对改造提出了设计方案。在几方的共同努力下,下涧槽社区既去掉了“老旧”和“脏乱差”,又优化了“片区环境”,留住了“机车记忆”,取得群众一致好评的“机车文化家园”得以改造完成。

此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下涧槽社区积极探索专业服务市场供给,打破政府兜底和隐性担保,创新推行“一元租金、资源换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一元/年的租金将邻里月台、灯光球场分别交由爱有戏、省歌舞团等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营,鼓励入驻组织拓宽健康、文化、休闲、教育等专业服务领域,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在促进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据介绍,入驻单位每周至少要提供两场精彩的文体活动供居民免费参加。截至目前,共有养老、助残、培训、家政、文体等5大类26项特色服务对居民开设,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对社区活动的需求。

像这样的例子在成都还有很多,如锦江四圣祠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温江文庙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武侯音乐坊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等一大批体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推动产业转型和旧城复兴、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在成都,城市更新正通过改变一些东西,让城市更美好。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