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每6个中国人就有1人住在这,长三角的人口还有哪些秘密?

2022-07-22 16:32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人与城之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

人口数量的增减,往往被解读为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一座城市的量级,经常以常住人口数据来衡量。

近日,长三角各城市陆续公布2021年度常住人口数据。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城市群中,谁是赢家,谁要再加把劲?

细细琢磨这些数据,你会发现不少关于长三角人口的秘密。

每6个中国人,有1个住在长三角

过去的一年,长三角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总量来看,2021年,长三角常住人口总量增加到2.36亿人,比2020年居世界第5位的巴基斯坦人口(2.28亿人)还要多,占全国大陆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16.1%升至16.7%。

这意味着,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住在长三角。

从人口贡献来看,江苏人口规模一直位居榜首,2021年常住人口达到85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1万人,增长0.3%。

其次就是浙江,人口数量反超安徽,2021年常住人口为65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2万人,增长1.1%。

安徽紧随其后,2021年常住人口为61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增长0.16%。此外,上海2021年常住人口为2489.43万人。

从全国排名来看,长三角这三省的人口数量均在前十位,足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人口红利优势。

1.jpg

细看这些人口结构,则会发现更为有趣的内容——

长三角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较高。比如,江苏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32岁,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76.63岁提高了2.69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77.02岁,女性81.83岁,女性比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更高。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不过,长三角各地人口的增长原因各不相同。

比如,浙江外来人口数量最为庞大,每4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来自省外。有意思的是,省外流入人口男性占比较高,一下子拉高了浙江的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达到109.5,而全国的总人口性别比仅为105.07。

安徽则完全不同,人口回流成为常住人口增长主因。2020年人口普查时安徽人口回流2万人,2021年增加到9.7万人,对常住人口的增长贡献率由18%上升为97%。

2.jpg

纵观长三角各城市,人口向都市圈核心区域高度集聚的特征显著。

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常住人口来看,上海、苏州和杭州三城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千万级。温州、宁波、合肥、南京、徐州紧随其后,均超过900万人。这8个城市加在一起,占到长三角人口总量的4成以上,逐步呈“一核多副”城市格局。

3.jpg

庞大数字背后,人口版图正在重塑

人口在增加,这无疑是好消息。而庞大的数字背后,却也有隐忧。

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仅48万,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在长三角, 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65‰,人口死亡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虽然江苏的常住人口数据呈现出正增长,但它的增长主因同样在于外来人口流入。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妇女初婚年龄推迟等现状客观存在。

上海的人口负增长也一直存在。2021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11.6万人,出生率为4.67‰;死亡13.9万人,死亡率为5.59‰;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2‰。

再看浙江。2021年,浙江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为44.9万人,死亡人口为38.4万人,自然增加人口为6.5万人。出生率为6.90‰,死亡率为5.90‰,自然增长率为1.00‰。

4.png

除了出生率偏低之外,长三角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也必须关注。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为超老龄化社会。

在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1449.6万人,占17%;在浙江,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52万人,占总人口的19.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26万人,占比为14.2%;在安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6万人,占18.7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44万人,占15.44%。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很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6.28%。与2010年相比,三省一市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人口版图结构的深刻变化,也意味着向人口数量要红利的时代日渐式微,如何以新供给服务新型人口结构、如何转向人口素质要增长红利,都是长三角要直面的问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