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出炉,这些与智慧城市、生态建设、空间规划相关

2021-04-26 10:56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通知,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未来五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其中有多项任务涉及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生态建设、空间规划等方面。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广东省“十四五”规划》),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系统观念

“双区”引领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平台,引领带动全省形成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支撑。

——支撑引领全省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引领全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支撑引领全省高效畅通经济循环。

——支撑引领全省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

——支撑引领全省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广东将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广东省将迈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有多项任务涉及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生态建设、空间规划等方面。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作模式的重塑作用,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推进城市公共设施与5G网络、物联网、传感技术融合建设,系统化部署城市数据采集智慧感知节点网络。推进智能交通灯、智能潮汐车道、智能停车引导、智慧立体停车等智慧治堵措施广泛应用。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支持省内城市按需、有序、集约建设“城市大脑”“城市智能综合体”,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有条件的城市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实体城市向数字空间的全息投影,增强城市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建设,推进全省行政村5G网络建设和4G网络优化,提升农村光纤入户比例,建设宽带乡村。开展乡村“4K超高清视频+5G”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农村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与5G网络融合网建设。加快农村管理服务、基层治理数字进程,建设农村社会事业数字化、农村集体资产数字化、村庄规划数字化等工程,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提升农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

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面增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能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全国数字政府建设标杆。

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构建政府治理“一网统管”

打造政府运行“一网协同”

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深入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

图 广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构建以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要素为主体的南部海洋生态保护链,加强陆海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以山地、森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整体保护,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加强以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脉为主体的生态廊道保护和建设,形成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推进北部环形生态屏障、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蓝色海洋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重要骨干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建立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以南岭山地为重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强森林抚育与改造,推进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建设森林广东。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创建,建立功能完整的河涌水系和绿色生态水网,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保障河湖生态流量。促进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逐步落实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52%。推进红树林营造和修复。高质量推进美丽海湾和万里碧道建设,建成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和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到2025年,建成碧道7800公里。有序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调查与监测,建立数据管理平台。推动珠澳两地联合开展以红树林及黑脸琵鹭等候鸟保育为主题的联合检测与研究项目。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协同打击区域内跨境走私濒危物种活动,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加强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研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自然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与评估,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制度体系,构建分层分级的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体系。依法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细化主体功能区分区,强化陆海统筹发展,科学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构建“中心引领、环珠崛起、两极腾飞、绿屏拱卫、蓝色拓展、全域美丽”的空间发展格局。优化珠三角核心区空间结构和存量土地资源配置,加大对环珠区域和粤东粤西增长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空间保障,严控北部生态发展区开发强度和产业准入门槛,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以空间发展格局为指引,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核两极多支点、一链两屏多廊道”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底线约束,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边界。探索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

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

全面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全域全类型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依法实行生态空间区域准入、用途转用许可制度。

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进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省内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完善规划体系

进一步理顺规划关系,明确各类规划功能定位,强化衔接协调,推进规划管理信息化,形成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明确规划功能定位

省发展规划重点聚焦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大战略、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政策、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跨区域大项目,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是全省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省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和市县规划要依据省发展规划编制,按照本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制定实施省级空间规划,同时,强化省级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支撑作用。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省级各类规划和市县规划要确保与上位规划、上级规划协调一致,加强各项规划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风险防控等的统筹衔接,形成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纵向对接、横向衔接的规划体系。

编制实施省级重点专项规划

深化本规划在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编制科技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等22个省级重点专项规划,量化具体目标,细化任务举措,列出项目清单,作为指导相关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创新规划管理载体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规划中的作用,结合数字政府建设,建设统一的省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相关政务模块的联接和信息共享,将各类规划纳入统一管理,对规划编制和实施进行数据跟踪监测评估,推动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归集共享,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