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0成都城市专题——千年营城 > 正文

成都千年营城——近现代时期

2020-03-25 10:35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封闭的满城格局被打破,拆除城墙,与大城融为一体;贡院改作省军政长官公署,城垣拆除,与大城融为一体。城市建成区开始突破城墙束缚,沿四城门向郊区扩展,新南门建外南新村,外西建青羊镇,外南为华西坝文化区;先后建立锦华馆、昌福馆、春熙路等商业空间,成都开始由政治中心向商业经济中心演变。1937年,成都市政府勘定市区界限为东至多宝寺,南至白药厂八仙桥,北至凤凰山飞机场,西至罗家碾化成桥,总计面积约138000亩。

民国22年成都街市图

50年代

50年代的成都开始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50年代初成都市开始了城市干道的初步建设,在北门新区建设了人民北路、梁家巷路、驷马桥路,在火车站前临时广场和市中心盐市口分别修建了绿化转盘和绿化交通岛。1952年在外西青羊宫、通锦桥和殷家沟一带地区修建了劳动人民新村,1953年在市中心人民南路广场南段修建百货大楼、新华书店、交通银行、四川剧场、市一门诊部等建筑,1954年在皇城“煤山”原址上修建了市人民体育场。1955年设东城区、西城区与郊区,辖区面积280.9平方公里。1959年,近郊区命名金牛区,所辖面积约428平方公里,围绕城区呈环状。

1951年成都市区地图

新中国成立

(1)1954版成都市总体规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都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决定在成都修建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特别是工业发展安排,开展了54版成都市总体规划。

本轮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的城市。规划提出以两江环抱的“旧城”为基础,向四周紧凑发展。在城市东北郊、东南郊、西南郊、西北郊设置工业区;在八里庄铁路货站一带设置仓库区;在南郊、西郊安排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二环路以内主要安排居住区。

1954年版成都市初步规划总平面图

(2)1982版成都市总体规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按照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

本轮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规划提出构建东城生产、西城居住的城市格局,新建大、中型工业项目布局在郊区卫星城镇;强调加强科教文卫建设,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和交通条件,将成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并具有高度文明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1982年版成都市区规划总平面图

1982年版成都市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1982年版成都市区近期占用蔬菜地示意图

(3)1994版成都市总体规划

1994年底,成都的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均已突破了当时的规划规模。城市总体规划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要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

本轮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强调成都要发挥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成都以中心城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形成六条发展轴;明确调整中心城区东郊产业结构,实施“退二进三”。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2020年)

都市区用地规划图(2020年)

中心城远期用地规划图(2020年)

中心城道路系统规划图(2020年)

中心城体育、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图(2020年)

(4)2011版成都市总体规划

2007年,成都被国家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5.12”地震灾后重建,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规划提出成都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纳入了天府新区规划,确立了市域“双核、六走廊”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推动由圈层式向扇叶状空间格局转变;突出全域城乡统筹发展,提出构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市场体制六个一体化。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天府新区规划结构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