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聚焦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 系统谋划区域协同与绿色发展未来

2025-07-09 07:1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3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本论坛是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来自京津冀和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聚焦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探讨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综合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凝练科学策略,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城市群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1.jpg

论坛现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京津冀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论坛于7月3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本论坛是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来自京津冀和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聚焦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探讨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综合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凝练科学策略,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城市群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学术报告

2.png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学术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书明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石晓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蒋洪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凯围绕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京津冀美丽先进区建设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刘书明:国家“十五五”生态环境形势展望与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实践

3.png

刘书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刘书明教授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表述,强调“十五五”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拓面提质、积厚成势的重要时期。

刘书明教授以问题为导向,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诸多突出难题和风险挑战、历史性机遇和有利条件。他表示,“十五五”是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环境质量系统治理与改善、生态安全系统防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国际环境合作进入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关键阶段。

刘书明教授表示,京津冀是建设美丽中国短板最突出的区域,其生态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区域复合污染严重,症结主要在于跨介质污染转移,为此,国家以区域污染协同治理为锚点,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探索跨介质系统统筹与治理,提出体现跨介质统筹的分区域与分介质治理指标,研发支撑实现治理指标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展京津冀典型区域示范建设,形成京津冀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与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体系。刘书明教授强调以科技研发赋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构建跨介质协同、全过程统筹的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提高环境治理效能。

石晓冬:空间优化·要素激活·韧性共生——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 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4.png

石晓冬  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级高工

石晓冬表示,自2000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生态环境领域率先突破,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式已发生转变,在目标上已从污染控制转向目标综合治理,在尺度上已从行政单元转向流域生命共同体,在动力上从行政驱动转向市场-科技双轮驱动。

石晓冬认为,未来京津冀环境治理仍然要直面挑战,破解结构性矛盾。他强调规划治理就是综合治理,从源头治理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大、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产业碳排放较高、发展动能需提升,要素流动尚不充分、影响绿色转型,气候风险叠加、易产生连锁效应。

石晓冬表示,针对上述问题要从系统化、多要素、全领域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在空间优化方面,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全域全要素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打造区域生态价值共同体;在要素激活方面,依托空间上不同层次、区位,创新多圈嵌套治理模式,通过要素对流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韧性共生方面,推进圈层联动和韧性空间协同建设,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增强气候的韧性,全面提升巨灾风险联防联控能力,提高生命线系统支撑保障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将首都势能转化为驱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区域典范。

蒋洪强:关于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思考

5.png

蒋洪强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蒋洪强指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党全国努力奋斗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京津冀地区被赋予 “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示范区” 的核心定位,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其他重点区域的定位形成差异化布局,其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紧密相连。

蒋洪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预期目标,京津冀仍面临严峻挑战。这一区域在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产业布局方面问题依然较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任务艰巨,区域生态安全面临较大挑战,区域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仍需创新。

蒋洪强认为,新时期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应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将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南部功能拓展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进行更好布局,以谋划美丽京津冀建设空间战略;通过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新型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通过深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水生态环境统筹治理、陆海统筹协同治理等,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更系统手段协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更大决心深化协同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更优模式协同开展美丽建设实践样板;以更高效能协同共建十大美丽工程。

王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

6.png

王凯  学会副理事长、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王凯在视频发言中表示,过去十年间,京津冀地区在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核心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三地职能结构进一步完善,北京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天津立足“一基地三区”,河北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清晰,“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有效落实。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南北发展差异、极端气候及人口转型等挑战,京津冀地区被赋予新使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与示范区,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共同富裕的世界级城市群”。王凯认为重点发力方向包括:

能级再提升: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圈层-廊道”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模式,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打造产业特、活力强的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如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等);以开放平台-枢纽-通道为依托,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

转型再提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聚焦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韧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

领域再突破:聚焦产业领域的“创新+消费”再升级,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分工协作,深化生态共建与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与区域养老资源对接。

制度再创新:深化区域跨界协同体制机制,完善规划-建设-治理全生命周期空间协同实施机制,建立重点领域协同机制。

圆桌会议

7.jp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主持圆桌会议环节,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长林五位专家学者围绕京津冀与其他城市群的共性问题与可复制经验、各种层级的空间规划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特殊挑战

与会专家们强调,中国顶级城市群发展路径存在很大差异,京津冀主要是问题导向型,长三角是一体化导向型,粤港澳大湾区则聚焦跨境、“一国两制”融合导向,京津冀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

多位专家将人才匮乏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痛点,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才支撑动能薄弱,影响产业协同和环境治理,根源在于区域内部“人才-产业”循环不畅。此外,体制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制度距离”是京津冀内部协同的深层障碍,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严峻,制约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面对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需要把握好规划刚性执行与动态调整,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京津冀唯有紧扣人才核心、破解产业桎梏、创新协同机制,方能在复杂环境治理与区域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京津冀以交通一体化突破行政边界,成为全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范本。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也被视为应用先进理念的典范。

求解京津冀“既要又要还要”之困

面对京津冀地区“既要产业优化转型、又要维持经济增长、还要提升生态环境”的多重挑战,专家们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务实建议。

产业转型方面,专家们建议基础与升级并重,传统基础原材料产业不可轻弃,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升级;人才困境方面,专家们表示吸引与留住人才成为该区域的核心瓶颈,不仅要吸引大学生,还要留住农民工。制度建设方面,多位专家直指制度环境制约转型,当前税收、财政、金融的考核机制均固守“增量扩张”导向,与存量提质、创新发展的需求脱节;协同路径方面,专家们建议根据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进行务实调整与融合探索。

京津冀的“既要又要还要”之困,实则是如何平衡根基与创新、行政与市场、人与城的复杂命题。专家共识在于:尊重产业演进规律、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破除扩张导向的政策桎梏。

空间规划正迎来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时期

专家表示,在生态目标落地方面,全过程、全领域的规划传导确保了生态优先原则的刚性落实,使生态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在环境共治方面,北京推行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激发了基层活力,成为自下而上推动环境共治的重要探索;在结构优化方面,破解城市环境与拥堵顽疾,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在全球气候危机与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专家强调,规划需超越传统工业时代思维,主动拥抱绿色低碳与气候适应双重维度。能源革命正颠覆空间逻辑,规划需前瞻响应科创人群新需求,支撑生产方式与空间关系的革命性变化。

专家们认为,面向未来,规划的服务主体正从建设方转向空间使用者,服务重心也从项目落地延伸至长效运营与品质提升。“结构性调整时代”已然来临,规划也要做出相应的结构性调整。

最后,石楠指出,“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这个话题非常重要,环境综合治理不仅限于环境,而是从产业、流通到生产生活方式全过程的改变,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

中国科协党组领导及成员、科协多个部门的负责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