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杭州:规划,谋划城市未来空间

2017-05-17 16:35 来源:杭州日报

火车东站铁路枢纽

馒头山社区

钱江新城

2016年9月,当世界的镜头聚焦于西子湖畔,杭州迎来最炫的舞台。从烟波浩渺的西湖,到大气磅礴的钱塘江,从白墙黛瓦的皇城脚下,到高楼林立的创业新区,一个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发展的杭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界眼前。

当我们沉醉于这座城市的美丽时,也看到了十年磨一剑的杭州规划在“三生”空间规划上的成果。绵延16596平方公里的杭州山水,“厚积”了多年的能量,从“西湖时代”成功迈向“钱塘江时代”,正在阔步走向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极。

历史选择了杭州,杭州也创造着历史。 在“后峰会、前亚运”的关键时期,杭州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薄发”新能量,剑指世界名城。

在阔步迈向城市国际化的道路上,杭州规划将担负起杭州城市发展先行者的重任,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从“三生”空间融合发展入手,谋划城市的新支撑,发现城市的新引擎,寻求城市新的增长极,助力杭州早日建成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生产空间集约发展

创新区成经济“主引擎”

随着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压力的加大,城市的国际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创新融合,成为杭州发展的新动力。

为此,作为一座创新活力之城,杭州将创新经济摆在首位,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努力使城市生产空间开始向集约、高效方向布局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杭州尝试着打通科技和经济转化的通道,让各类创新要素释放更大的能量,通过空间总体规划将打造一个个“多规合一”的先行示范区,以此助力杭州实现输出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乃至模式创新。

根据规划,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智慧园区为主导的滨江区、以基金小镇为核心的城市南部区域、以园区和校区双主导的下沙新城、以高新科技研发为特色的大江东高新区,这五大创新区域,将成为杭州创新的“主引擎”。

栽好梧桐树引凤来栖

引领杭州发展“创新极”

栽好梧桐引凤来栖。生产空间的集约发展,为这些创新区域提供了创业空间,引入了人才,也引入了新的力量。

例如,东起浙大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224平方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内分布着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两大科创基地,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名校名企以及各类创新企业,为这个地区的创新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打造高校知识创新圈和企业创新圈,作为创新经济“主引擎”的未来科技城,将规划布局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中介服务平台,补足创新服务设施。保障创新产业的工业空间供给,推进低效存量工业用地升级改造。

在这座城市的另一端,杭州还形成了另一条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这条大走廊包含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余杭(钱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

从去年开始,大江东开始跳出先工业化后城市化的常规发展模式,让现代服务业成为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根据大江东地区的规划布局,未来,现代服务业将在大江东“大有作为”。

从江东大道一路向东,桥头堡区域、智慧谷、宝龙城市广场、职教小镇、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沪乍杭铁路站点、苏绍高速新湾互通附近区域)、汽车小镇……依次串联,瞄准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五大现代服务业“风口”,它们将见证这座“智”造之城从江东大道驶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快车道”。

通过生产空间规划的调整而找到创新支点的,还有和主城区一江之隔的滨江区。

20多年间,从江北的科创中心,至江南的海创基地,一个覆盖高新区(滨江)创业创新的巨大孵化器,已在滨江区构建完成。如今,高新区(滨江)要实现腾笼换鸟,就要用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器,替换之前的传统企业,给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企业一个发展空间。

生活空间宜居发展

打造立体大交通网络

一座城市的生活空间规划,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和温度。

集约、高效地用好城市资源,科学规划生活空间向宜居布局,成为G20峰会之后的杭州所面临的新课题。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杭州将着眼于通过打造高效的对外交通系统、建设发达的城市快速路网、构建便民利民的地铁社区,实现城市国际化、居民城市化。

未来,杭州规划将响应市委市政府城市国际化的号召,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规划的修编工作,打造面向亚太、国内领先、可充分体现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

首先,规划将支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扩容改造,建设满足中期7000万人次,远期1亿人次吞吐量的空港集疏运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在现有火车东站、火车南站、火车城站基础上,规划新增火车西站和江东火车站。优化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推进绕城西复线、临金高速公路、千黄高速公路以及104国道、320国道等高等级公路的网络优化。

优化完善市区交通,持续推进交通治堵。城市地铁,在今后的5年时间里,将改变杭州的居民出行。回顾杭州地铁的发展历程,从2012年地铁1号线48公里开通,到目前的1号线、2号线和4号线部分共计82公里的初步网络化运营,让市民已经体会到了地铁的高效和准时。根据地铁三期建设规划,到2021年,将实现10条地铁和4条城际铁路,共计446公里的轨道交通大网络。

届时,杭州地铁将全面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160余座地铁站将使主城区364个社区,大部分都将成为有地铁服务社区。“500米范围有地铁”的区域比重也将从现在的8%上升到50%,轨道交通将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接下来杭州将围绕地铁建设城市,将有地铁的社区打造成为地上地下一体,工作生活出行便利的新型地铁社区。

城市快速路网将继续完善,由现状170公里向规划“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共470公里迈进。十三五期间,将开工建设文一西路、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江南大道、彩虹快速路、通城大道、风情大道等共150公里快速路工程。

过江过河交通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望江路过江隧道、博奥过江隧道(原青年路过江隧道)、香积寺路下穿运河隧道等道路工程将继续推进。地铁1号线下沙过江通道、地铁4号线、地铁5号线、地铁6号线等过江通道计划亚运前建成。也就是说,未来杭州将逐步形成以地铁为主的过江交通体系。

城市停车将继续坚持分区差异化政策,外围轨道沿线积极发展P+R停车处,内部在差异化引导的基础上积极挖潜。行人过街方面,至2020年,城区将新增立体过街设施近50个,满足商业区、公建集中区、交通枢纽区,市民安全便捷过街的要求。

生态空间绿色发展

构建田园牧歌生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杭州不动声色的美,源自于这座城市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在建设世界名城的发展之路上,杭州力争通过生态空间规划,把生态空间保护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到“城市修复,生态修补”。

根据规划,未来5年,杭州要将生态资本优势迅速扩大,向杭州市民和游客投放一个绿色生态“超级大礼包”——在市区内规划6条生态带、建设6大郊野公园、建设5个湿地公园。

至2015年,杭州的绿化覆盖率约为38%,若充分利用,到2020年可以达到60%。接下来,杭州还将有更多的郊野公园,比如城北运河公园、乔司北公园、中泰-闲林公园,力争城市内外处处见绿。

构建田园牧歌的生活,不仅要从生态空间上修复,还要从城市功能上修补。近日,住建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将北京等20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在这入选的20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中,杭州榜上有名。

其实,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塑造和加强各个区域的特色风貌,指引进行城市有机更新,不但要以此保护杭州的特色风貌,保留杭州“老底子”的历史韵味,也要为城市注入现代活力。

规划局已制定了城市设计工作推进计划,未来,根据一批城市设计方案,杭州的思鑫坊、笕桥、长河老街等历史街区,莫干山路沿线、杭钢、杭锅、杭氧等工业遗产保护区,望江新城、运河湾等旧城区,将进一步得到有机更新改造,深度挖掘其历史文脉,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为旧城区植入文化休闲、创新创意等新业态,织补城市功能,强化特色风貌,重塑城市重要节点。

说到生态空间规划,就不得不提开发边界。

2016年年初,《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经过修订后,开发边界外的禁建区和限建区,严格限制了城镇开发建设活动。不过,划定边界并不是禁锢城市空间拓展,而是控制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吞噬耕地和生态空间,限制盲目开发,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今后,杭州的用地增量就要优先向大江东、城西科创等产业集聚区倾斜;优先向绿地、居住、公共服务倾斜;优先安排在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实行TOD开发。引导建设用地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如何看待“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