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近年来通过系统性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源头技术供给
沈阳以辽宁实验室为核心,构建了 “国家实验室引领 + 省市级平台支撑” 的创新平台网络。截至 2025 年,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1710 个,包括 79 个国家级平台。
其中,辽宁材料实验室采用 “自主人才、自主管理、自主转化” 的 “三自主” 实体模式,汇聚 312 名科研人员,设立 6 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重点攻关先进材料领域的 “卡脖子” 技术。
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辽河实验室等平台则聚焦智能制造、能源装备等方向,推动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 “325” 攻关模式,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
围绕 21 条重点产业链和 10 个产业集群,沈阳创新实施 “325”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通过 “聚焦 3 个重点、把握 2 个维度、抓实 5 项举措”,系统布局重大科技任务。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攻克关键技术 265 项,包括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太行 110” 重型燃气轮机、150 万吨 / 年乙烯 “三机” 等国产首台套装备。
例如,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 “揭榜挂帅” 承担的 4 项航空航天领域攻关项目,成功应用于 C919 垂直尾翼和后机身制造,其中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使单架份零件产值达 500 万元,2025 年预计带来近 3 亿元产值。
沈阳仪表院突破高性能金属波纹管设计制造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关键基础零部件保障。
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打通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沈阳产研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探索出 “拨投结合”“研发外置”“直投转股” 等多元化转化路径,构建了东北首个成果转化全周期支持体系。
截至 2025 年,该院累计转化落地科技成果 57 项,设立基金产品 5 支,总规模达 6.16 亿元,并与 35 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沈阳化工大学推行 “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 模式,通过 “企业出题、学校答题” 机制,将菱镁矿闪速轻烧技术产业化,使能耗降低 33%、粉尘污染减少 95%,并催生年 40 万吨产能的工业化项目。
此外,全市 66 家中试基地形成 “技术研发 — 验证中试 — 场景应用 — 转化落地” 的一体化链条,2024 年服务企业 2693 家,孵化落地企业 173 家,签订中试合同金额达 31.7 亿元。
优化政策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沈阳出台《沈阳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成果转化自主权。
例如,沈阳化工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赋权试点单位,将 90% 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3 年试点期内完成 108 项成果赋权,转化 33 项,其中王娜教授团队的涂料专利作价 600 万元成立产业化公司。
在金融支持方面,沈阳设立专项基金,推行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模式,沈阳产研院通过国资入股中试基地,拉动社会资本 1 亿元。
2024 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469.19 亿元,同比增长 37.19%,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沈阳在巩固装备制造、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
在新能源领域,沈阳微控新能源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远景动力电池等项目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化;在生物医药领域,德生生物制药产业园、东软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等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在人工智能领域,沈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支撑产业数字化升级。
此外,沈阳还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深化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沈阳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高校院所与国际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例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生物混合硅藻微纳米机器人技术、东北大学的微生物制氢杂化系统等成果,通过国际合作加速应用推广。
同时,沈阳推动沈阳都市圈科创共同体建设,与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技术转移协作机制,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吸引高端创新资源落地。
通过上述举措,沈阳正逐步实现从 “科技资源大市” 向 “产业创新强市” 的转变。
未来,沈阳将持续优化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产业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 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力争到 2025 年底累计攻克关键技术 300 项,进一步巩固在东北亚地区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地位。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