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以飨读者。以下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张泉的思考。
张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监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明确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也为城市规划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规划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核心理念、基本方法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突破,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核心理念引领:以人民为中心,重塑城市价值导向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的主体。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要从“空间塑造”向“人本关怀”拓展。传统城市规划往往侧重于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布局,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应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社会包容性,围绕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民生关切进行科学布局和优化配置;注重支持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准确地认识城市规划的经济内涵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改革相关内涵和体制机制。
要强化文化传承与价值认同。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体,更是历史文化动态积累的载体。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应重视保护悠久历史,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延续城市文脉,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创新现代风貌,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城市规划应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始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二、完善基本方法体系:系统集成、动态适应、精准施策
面对城市发展的时代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城市规划的方法论也需要与时俱进,构建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方法体系。
一是构建全域全要素的规划体系。现代城市已不再是孤立的空间单元,而是区域协同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呼应城市带、城镇群、都市圈战略,城市规划应强化区域观念,强化功能空间整体统筹,建立覆盖全域、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要素多维度、空间技术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推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动态衔接。城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静态规划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现实。未来城市规划应向“动态规划”转型,根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发展动态,通过定期评估、滚动更新、弹性调整等方式,提升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确保规划的稳定战略性的前提下,同时也具备引导规范与合理适应市场动态的可操作性。
三是加强数据驱动与技术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城市规划进入“智能决策”时代。通过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整合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多源数据,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模拟预测,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践:制度破局、机制重构、路径突破
改革创新是推动城市规划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城市规划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需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潜力。
一是推动城乡规划体制一体化改革。应加快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治理体系,理顺条块规划关系,科学建构职责框架,形成“目标统一、职责分明、统筹协调”的治理格局。
二是探索市场化和社会化参与机制。为了更好地满足公正公平的多元利益诉求,应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广泛参与城市规划全过程,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治理模式。
四、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城市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
城市规划的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尤其要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是科学推进城市更新。随着城镇化进程,当前的城市发展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以城市更新为主的阶段。城市规划应把城市更新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一条实施路径,勇于探索以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方法,加快建立完善新规则、新机制,科学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形成城市滚动更新良性循环,统筹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更是城市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城市规划应主动对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社区等发展方向,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应结合利用城市更新机遇,在用地布局、建筑设计、交通组织等方面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打造低碳循环、节能高效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工具,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要坚持人民至上、系统思维、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规划力量,书写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