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学术对话八:历史地段如何“小题大作”

2024-09-25 14:4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9月7日-9日,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9月9日上午,由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共同承办的“历史地段如何小题大作”学术对话邀请了各界专家,共同探讨历史地段活化利用的经验做法,面向可持续的动态发展,讨论新时期历史地段保护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历史地段是构成城市格局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保护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城市特色延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对象,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场所。面对历史地段价值认识不准确、阐释不深入、利用不充分的现状,急需加深历史地段独特性认识,探索以“小视角”“小切口”“小题材”介入,营造新场景、新生活、新业态的保护方法。

本次专场会议是以学术对话的形式开展,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依作为主持人,学会副理事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住建厅原一级巡视员李锦生,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城市更新分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黄慧明,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方钱江作为特邀嘉宾,从如何识别历史地段的时代价值、如何营造历史地段的新旧场景、历史地段如何融入百姓生活、历史地段如何引入新经济新业态4个方面展开交流,分享前沿观点、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

0-1.png

主题解读

1.png

何  依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主持人何依教授首先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对“小题大作”的“小”进行了解读。何依教授认为,“小”首先是保护更新方式的“小”,可以理解为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倡导的微改造、低介入和小切口,即通过最小的干预措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解决历史风貌保护、历史地段复兴、民生生活品质提升的“大”问题。“小”的第二层意思是保护更新对象的小,是承载城市烟火气和日常生活的“非正规”空间,相对于那些有保护身份的对象,它们往往容易被忽视。“小”的第三层意思是工作方法和规划理念的小,倡导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摆脱宏大叙事的工作习惯,更多关注小人物、小场景、小节点和日常生活。

引言报告 

2.png

张  杰  学会副理事长、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杰教授从宏观视角切入,对历史地段的小题大作做了引导性发言。张杰教授认为历史地段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多样性的复杂工作,存在许多系统性的难题仍待解决。针对老城区、老街区的住房贫困问题,需要加强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策略的研究,回应社会民生需要。针对个体的小而碎的空间,现有的规划审批体制相对复杂并不适用,同时基层管理力量薄弱负担重,需要探索审批制度的简化。在学科教育层面,目前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足,需加强对实践问题的关注。针对技术层面,需要关注消防标准、工程管理定额标准等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改造项目的实施。张杰教授还从小的层面进行分析,他强调历史地段小题大作的“小”要关注设计,设计应回归人本,以合适的尺度,注重空间、场所、氛围的营造。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应摆脱抽象理念和形式构图的束缚,注重空间尺度和材料质感对人的影响。公共建筑设计应考虑与城市和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避免过度追求规模和档次。景观设计应减少过度设计现象,注重空间的实际使用价值和人的感受,避免盲目追求视觉效果。最后,张杰教授特别强调,设计需要在合适的尺度下做合适的设计,以提升设计作品的实际体验感和文化价值。

专家对谈

3.png

潘 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潘安秘书长点出了此次学术对话的三个关键词是“老街区、小题目、大作为”。他结合具体案例,重点阐释了如何深入挖掘老街区价值,以小规模的改造和创新性的举措,实现街区整体环境、文化氛围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以承载广州两千年历史的北京路街区为例,北京路历史上就存在着繁华与冷清分异的状况,至今不受人为干预所改变,是深层次历史原因导致的结果。在保护利用工作中,要深挖历史渊源,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厘清老街区更新的“可为”与“不可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潘安秘书长提出了三个具体做法:一是以永庆坊活化利用为例,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触媒,找准“爆点”或小切口,带动、引领历史街区或地段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以广州起义路为例,要维护古城结构,不过度干涉老街区自身的稳定架构,基于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微更新措施,其实也是一种“大作为”。三是重视片区的整体营销、运营策划、产业联动,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原有熟悉的阶段,要向城市运营的全链条方面延伸,让街区活力持续地维育下去。潘安秘书长最后还提到如何打造能够落地的“小题大作”项目。首先需要项目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获得实际盈利。其次需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经营运作,才是从本质上解决老街区衰败的病症。

4.png

李锦生 学会常务理事、规划实施分会主任委员,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一级巡视员

李锦生主任委员指出小空间在城市里如何发挥大作用,历史地段可以利用空间特质进行“小题大作”,通过活化更新可以焕发出更大的活力魅力。以西安城墙根下的老菜场为例,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生活社区,通过微更新的方式,改造成为西安市以市井人文生活为主题的潮流休闲生活街区。他强调城市空间潜力的释放、社会资本的介入、产业、人口和景观结构的调整是历史地段更新发展的核心,通过植入吸引年轻人和儿童的业态、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等方式,使历史地段发展振兴,让小片区在城市中发挥大作为。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一过程离不开城市的多元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植入对原住居民产生一定的干扰,让环境变得更加嘈杂和热闹,这需要社会有更多方面的包容,取得更多社会共同进步。李锦生指出,历史地段不论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还是一般城市和乡村用于特定空间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他可以让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更具有法定性,与让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城市和乡村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体系。历史地段具有“划定方便、类型丰富、规模灵活、时空度大”等特点,有的城市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时代记忆的片区也划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保护了现代城市历史文化;有的乡村在制定保护规划、村庄规划中,通过划定历史地段提高了乡村历史文化、重点保护片区、不可移动文物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地,实施历史地段保护,有利于城市和乡村历史文化空间及其碎片化历史环境的保护监管、活化更新和综合治理。

5.png

邵 甬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城市更新分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邵甬教授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可以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工作方法,HUL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更强调关注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她表示在保护分类分级制度越来越完善的基础上,需要强调对人和自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动态发展。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虽然只是个小命题,但是蕴含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目标。同时,她也谈到在政策层面,需要通过政府财政小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和凝聚更多社会大力量的参与;在实践项目中需要自下而上,促进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转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参与,发现一个个小线索,梳理大历史脉络,找准核心价值,持续耕耘,逐步推动历史地段可持续发展,使实践项目产生了好的效果。

6.png

黄慧明 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黄慧明董事长分享了广州市城规公司三十年来的实践经验,针对历史地段“小题大作”的主题提出观点。一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深挖老城区、老街区的历史资源,找准核心价值,共同促进遗产再生与传承。建立伙伴计划、名城守护官等公众参与平台,协同社会力量发掘名人、名事、名空间,结合实施现状,将其归集成一个持续更新的项目库,并促进实施。构建“广州记忆”数字平台,以名城保护为主要内容,借助数字人文和信息技术手段,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地段,探索并实践多元更新模式。总结恩宁路的经验,采用BOT模式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前期投入与企业后期运营租金分成的方式,有效解决资金难题。对于商业集中的历史地段,采取政府设计费补贴的方式,设计师与商家、居民面对面沟通,提供定制化设计方案,成功带动商户出资参与改造提升。三是探索全过程服务模式,促进规划、实施、运营形成闭环。面对老城区、老街区复兴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帮助政府、企业研究和筹措资金。面对产权复杂、公房分散、消防标准难以满足等现实问题,在单栋保护建筑改造、小地块更新改造等项目中,探索了产权空间整合、腾退腾迁、面积奖励、非标审批等方面的相关建议,推动项目实施落地。

7.png

方钱江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方钱江院长结合自身的实践项目,对历史地段讲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现在我们提到的历史地段的风貌常常是杂糅的,年代很纯粹、风貌很纯净的空间很少,这是一种历史连续性生长背景下风貌多元混搭的空间叠加现象,积累了不同年代的空间记忆,也能让我们感知到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和熟悉性。他提出以人为本之以用为要,来认知历史地段的价值。人是历史地段的主人,我们除了要保护这种空间风貌,更要呵护情感和记忆。基于以人为本之以用为要,在方法体系上我们需要逐步探索,需要借助更完整的方法框架,来塑造整个街区及历史地段的形态。我们每座城市都在创造城市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实际上也在不断地演进。历史地段的小题大作,也许这个“小”只是做一个空间,做一个场所,但是最终目标还是文化的全景重构。

精彩分享

最后,结合现场嘉宾在对谈中提出的观点,主持人何依教授通过一个生动的citywalk案例,分享她对小题大作的进一步认识。她讲述了在一个老城区的步行过程中,遇见了一系列由不同类型的小空间、小场景组成的历史空间,体验了小中见大的空间魅力。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被小事物吸引,从而产生驻足行为,然后产生消费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非正规的小空间,诱导出不同的“非正规经济”活动。一是巷道经济,城市中有许多小尺度的巷道,可以衍生出许多出其不意的特色场景和在地体验;二是屋顶经济,一个几米见方的屋顶平台,可以提出多视角体验城市和街区的多重场景,产生愉悦感和舒适感;三是外摆经济,建筑室外、屋檐之下,稍加改造增添一些可驻足可停留的空间,很容易产生交流和消费。何依教授强调,未来我们在老城更新中,可以遵循低介入、小切口的原则,不断思考从土地经济到空间经济再到场景经济的发展路径。

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热情参与、踊跃提问,专家们以实践经验为基石,结合研究经历,展开了深入的分享交流,交流涵盖了专业者和市民的认知差异、实践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投入和收益的不平衡等主题的探讨。

总  结

在本次学术对话中,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地段如何小题大作的主题,展开了多维度讨论。从小题大作的认知与理论、方法与路径到实践探索等角度,专家们回应了历史地段时代价值的识别、场景营造方法,以及如何融入百姓生活和新经济新业态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未来的历史地段保护利用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要通过认真科学的设计,积极正视和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小视角”“小切口”“小题材”,找准突破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历史地段及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场讨论不仅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也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方向注入了新思路。

0.png

0-2.png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卢庆强: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理念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