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县镇村融入都市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023-07-27 09:5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记者 陈薇

0.png

刘守英。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百千万工程’一定要有广东特色。”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参加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专家咨询座谈会期间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广东要以强县、强镇、强村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抓手,村是发展主体、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阵地、县城是城乡融合枢纽,形成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基本框架。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在刘守英看来,广东已进入城乡融合阶段,形成了从大城市到县城、到镇、到村的连接体,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增加城乡连续体系的融合度、可连接性和要素流动,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繁荣。

“百千万工程”要聚焦城乡体系重构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您看来,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广东如何发力?

刘守英:广东抓“百千万工程”,重点要聚焦在城乡体系的重构。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并联式”过程,其中也包含了乡村的现代化。就广东而言,必须以“三强”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抓手,即强县、强镇和强村。

首先,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乡村,乡村应该作为一个发展空间。从全国来看,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许多地方的乡村衰败,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不能实现现代化。广东的优势在于以乡村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这使得发展主体和活力都集中在乡村,这是广东与全国其他地方发展模式的一大差别。

其次,乡村和城市之间应该是一个平衡的发展模式。广东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和乡村相结合的,有利于形成乡村工业化模式、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活跃的市场主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广东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实际上是原有的以乡村为主体发展模式的升级版。

南方日报:您提到了“三强”的概念,广东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采取哪些举措来实现“三强”?

刘守英:为什么要谈“三强”?首先是强村,在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该以强村为主导,将乡村作为发展空间和主体,例如通过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通过村级工业园的改造升级,形成广东工业发展的重要能级。

其次是强镇,原来广东的很多专业市场和区域产业主要集中在镇一级,所以镇一级的发展还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包括智能化、数字化和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一些世界级的制造业产品基地。

再者是强县。广东县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仍不够。因此,县城应成为带动城乡融合的枢纽,包括人口的集聚,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同时,县城还能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

因此,“百千万工程”一定要有广东特色,村是发展主体、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阵地、县城是城乡融合枢纽,这样就形成了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基本框架。

将县镇村融入都市圈发展体系

南方日报:广东目前是否处于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

刘守英: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之间形成从城到镇到村的连接体,即都市圈、大城市郊区与城市区、县城及其延伸区这三个空间实现融合,这是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广东目前实际上已经处于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不能走以大城市为主导来推进城市化的模式。广东本身已形成从大城市到县城、到镇、到村的连接体,要继续增加城乡连续体系的融合度、可连接性和要素流动,要实现“三强”与都市圈的融合,将县镇村融入都市圈的发展体系中。

这个模式意味着,首先要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确保要素在大城市和县镇村之间的互动和流通,而不是单纯地将县镇村的人力、资本、公共设施、财政、金融等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其次,发展空间不能仅限于大城市,在规划、金融和公共资源投入等方面,要实现县镇村与大城市之间的相对平衡。第三,建设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体系,要将县村镇纳入都市圈统一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体系和公共设施投入体系等,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南方日报:您曾提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特别是让农二代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保障。对于广东来说,如何提高农民的市民化程度?

刘守英:农民市民化将创造巨大发展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却面临着“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尴尬处境。

广东要着力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培育外来人口的“城市圈”,让进城农民真正在其就业地、工作地实现市民化,实现平等就业和平等分享公共服务,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让农二代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有成为城里人的权利。当“农二代”融入城市后,“农三代”自然就在城市生活了,这样就利于农民市民化的稳步推进。

以农业产业革命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南方日报:您曾提出,要推动以要素重组升级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革命。在您看来,广东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有哪些发展思路和策略?

刘守英:农业产业革命主要研究的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农业份额占据很小时,如何进行农业发展。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份额的下降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变弱了。在农业份额下降过程中,如何通过要素重组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农业产业革命,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非常关键的。

这意味着,一方面,农业本身的要素需要重构,例如降低创造农业GDP的劳动力份额,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要素的投入效率和组合度,如土地、资本、劳动、技术、服务等相匹配,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包括土地、服务和产业的规模。

广东现在正是农业最具发展机会的时候。由于资本过剩,大量资本用于农业产业建设是有回报的,企业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在广东调研过程中,发现预制菜产业、渔业产业已经出现了好的苗头。

因此,广东要壮大农业产业,如果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强大的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工业化,那么农业就更有竞争力了,核心就是提高第一要素的组合效率,提高单位土地的报酬,形成成体系的农业产业链,包括基地、生产体系、加工体系、运输体系和市场体系等。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以形成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同等的竞争能力。

南方日报:广东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创新实践?下一步怎么走?

刘守英:广东要实现“三强”、城乡融合和农业产业壮大,配套的土地制度需要跟上。广东上一轮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来实现乡村工业化,通过城市有偿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解决城市更新问题。

接下来,建议广东推进现有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是通过乡村土地的整合来提高土地的质量;二是推进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到统一的土地权利体系、土地利益分配体系和规划体系的建设,以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广东已经到了要素下乡能够创造价值的时代,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这个意识,所以需要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来推进要素下乡。

专家简介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为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城乡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里的“公交化”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