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成都地区的民间艺术极具特色,其中画像砖、画像石和陶塑,堪称中国民间文化的“艺苑三绝”。
汉画像砖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突出代表之一,成都是全国汉画像砖的主要分布地区。成都汉画像砖主要镶嵌在东汉后期砖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皆为模制。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主题鲜明;手法上,多用浅浮雕(立体感强)和线条勾勒(夸张动态),各种现实生活场景皆逼真入微,其精美程度居全国已出土汉画像砖之最(代表作如《弋射收获画像砖》等)。题材众多(达数十种),内容极具成都地方特点,如煮盐、弋射、收获、酿酒等劳动场面、音乐歌舞等表演场面,与《华阳国志》等古籍关于成都的记载相吻合。总体上,成都汉画像砖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成都地区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弋射收获画像砖
汉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它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成都地区是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以东汉晚期为高峰,主要为崖墓雕刻,其次为石阙、石棺或砖墓中的画像石。艺术手法以浮雕为主,辅以阴刻,构图一般不留白,画面飘逸潇洒,独具特色,是我国汉画像石园艺中奇葩。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由8块石材拼接而成的出行、宴乐画像石,刻画了封建贵族连车列骑的出行场面及樽案罗列、百戏杂陈的宴乐活动,是成都汉画像石的优秀代表作。
羊子山汉墓的《车骑出行、宴乐杂技画像石》
汉陶俑也是汉代成都地区雕塑艺术的特色。其与秦代及后世陶俑的根本区别,突出地表现对神韵的追求上,即在写实的基础上刻画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创作理念在“东汉说唱俑”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成都各地出土东汉中晚期说唱俑甚多。塑俑艺人截取说唱艺术最精彩的说唱举动,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如1957年成都天回山3号墓和1963年四川郫县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不但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