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是成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蜀锦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锦”。
成都最早被人们称为“蜀”,是华夏历史上有名的蚕桑之地。早在蚕丛时代,成都人就已经懂得利用蚕茧抽丝织锦了。战国时期,蜀锦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并且由此开辟了一条由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亚的国际文化交流通道,也就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到了汉代,成都的丝织业更加发达,享有“衣履天下”的盛誉。蜀锦与蜀绣并称丝织技艺的“双璧”。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成都人杨雄在他的《蜀都赋》里写道:“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蜀锦的生产盛况由此可见一斑。为了方便管理,汉王朝在成都设立专门负责蜀锦织造的官职—“锦官”,成都因此被人们称为“锦官城”(又称“锦城”),而当时专门用来淘洗锦锻的流江则因此多了一个美丽名字——锦江。据说,锦江水清澈见底,只有这里淘洗出来的锦缎才可以称得上精品。
三国时期,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蜀锦技艺进一步得到完善。诸葛亮在推动蜀锦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兴初年他在颁布的教令中向刘备陈述:“今民贫国虚,决敌乏资,惟仰锦耳。”将蜀锦织造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带头在自己的领地种植桑树。在蜀汉联吴抗魏的活动中,蜀锦曾经多次被作为礼物送往吴地与吴换粮充作军费,其军事意义不可小视。更为可贵的是,诸葛亮还将蜀汉的织锦技艺推广到了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蜀锦技艺也因此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据说,诸葛亮南下的时候曾经遇到当地苗族居民感染瘟疫。诸葛亮爱民如子,听到这种情况忧心如焚。他一面亲身前往察看,探明原因;一面火速派人深入苗民,用丝绸给病人做衣服、被褥。丝绸有良好的吸湿性和和通气性,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不久人们就恢复了健康,蜀国也因此与当地苗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唐代是成都丝织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蜀锦,无论质地、做工,还是色彩、款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名贵的蜀锦“其价如金”,除了部分用作商业用途,大部分都被皇宫征用。据记载,唐代时成都进献过几件顶级的蜀锦制品。一件送给唐玄宗的丝织背心,据说光是成本就值一百两黄金。还有一件是以五色丝线织成的《兰亭集序》[1]文字锦,据说比真的《兰亭集序》还要生动,被唐玄宗视为镇宫之宝。唐中宗时期,成都进献了一件更加神奇的蜀锦制品——单丝碧罗笼裙。时人描述这条锦裙:“飘似云烟,灿若朝霞”。裙上的花鸟纹饰细如发丝却眼、嘴、鼻、甲俱全,生动逼真,堪为绝品!
蜀锦在中国丝织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明清,仍然享有盛誉。然而,到了近代,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传统工艺却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领域。这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蜀锦是成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不仅应当将这一传统技艺记录下来,更应当鼓励有识之士传承下去,积极创新,让蜀锦焕发新的魅力。
[1] 《兰亭集序》:又称为《临河序》、《禊(xì)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shāng)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