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教育 会员出版 城建史/旧城保护与改造
作者简介

张杰教授1985年获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首批“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资助公派出国留学,1991年获英国约克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1992年年初归国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张杰及其团队针对当时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问题,以北京国子监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切入点,建立了街区、院落、建筑保护更新的诊断评估技术体系,创造性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法,为后来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和遏制大拆大建的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该思想和技术方法在广州等一系列名城历史街区的划定,以及南京老城南、福州三坊七巷等片区保护更新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完善,并被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自2003年起,张杰带领其团队与地方合作,开始编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城乡文化遗产全域、全要素保护体系的探索,包括城、镇、村、农业景观和山水格局等。同时首次将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建筑、构筑物等纳入保护对象。这一体系在以泉水为根基的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泉·城”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同时,应用于正定、承德、昆明、福州、日喀则等名城的保护规划,以及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体系的保护。

2006年开始,张杰及其团队开始摸索节能形态和低碳以及与城市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可能性。在城市层面,利用全国城市数据,通过模型计算确立了中国城市的节能形态因子,包括最佳就业、商业、社区三级中心的腹地面积,以及城市密度、开放空间、功能混合度、住宅户型面积等,为既有片区的环境与功能低碳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建筑层面,在老旧街区、厂区历史文化价值特色要素体系的基础上,融合既有建筑的隐含碳等因子,建立了一套文化与绿色相结合的诊断评估方法,为后续保护更新的“留改拆补”决策与设计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自2012年起,张杰及其团队深耕千年瓷都景德镇,围绕其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该工作以保护瓷业遗产为引领,围绕“景漂”创意群体的生产、生活、交流等需求,营造开放的陶瓷艺术产业社区,推动老城街区和老旧工业厂区的保护更新和韧性提升,并惠及周边社区,实现了景德镇的跨越式转型发展。其中,以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核心的片区已发展成为城市产业、商业、文化副中心;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景德镇千年陶瓷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精华所在。“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理念被贯穿于“设计-投资-建造-运营”(DIBO)一体的项目全流程方法之中。

内容介绍

本书汇集了清华大学张杰教授及其团队20多年来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实践中的设计成果。全书内容包括城市整体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老旧厂区保护与更新、文脉织补与延续等。全书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理论方法。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城乡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者以及高等建筑院校师生等学习参考。

全书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创造性地提出“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的城市保护与更新设计理论及方法。该书强调文化保护与绿色更新的紧密结合,旨在科学利用既有建成环境,通过保护利用,传承历史记忆,优化城市产业和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的活力,有效带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寓理论于实践之中。作者将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出多尺度衔接、动态实施的城市保护更新工作框架以及DIBO方法,形成基于场景营造的多维度综合更新设计,将丰富的历史记忆融入当代,从而引领城市复兴新路径。

集大成、出智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指出,创新源自交叉学科。本书作者通过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景观价值等的认知,并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实现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协同与配合。

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全书80余万字,配有六七百幅设计图纸和精彩照片。开本为异16开本、锁线胶装,正文用纸是120克霍克环保纸,封面为浅米色压纹单面纹240克高阶莱妮特种纸。装帧设计典雅端庄,封面基调为绿色,充分体现“文绿融合”的设计创意。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城市整体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老旧厂区保护与更新

文脉织补与延续

采访与访谈

团队成员与获奖信息

部分文章文字来源

主要作者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