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2018年1月1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夏宗玕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享年85岁。按照夏宗玕女士的生前遗愿和家属意见,丧事办理一切从简,不举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
今天是夏宗玕老师诞辰85周年纪念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微『中国城市规划』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缅怀夏宗玕老师,以此纪念这位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知识女性。

夏宗玕,女,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前参加主持完成包头、侯马、贵阳等12个城市的规划。1980年代参与国家12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之一《城市建筑技术政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突出贡献者”称号。负责“若干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获1988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1978-1985),常务委员、秘书长(1985-199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93-1999),副理事长(1999-2004),2004年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7月19日 出生于天津。
1954年9月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建工部城建局城市规划设计院实习生;12月任城市规划设计院技术员。
1956年3月15日 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当选为城市规划设计院先进生产工作者、城市建设总局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0年 参加完成包头、侯马、贵阳、石嘴山等城市的12个规划设计。
1965年5月 任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技术员。【点击查看更多】
10位与夏宗玕老师共过事的专家学者,回忆了与夏老师相处的点滴细节,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夏老师的敬佩与感激之情,她是那个年代城市规划行业一抹让人温暖的红,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她热心公益事业,大公无私的情怀,她甘当人梯,不计较个人得失,影响并成就了一大批规划师。

张其锟:宗玕同志的二三事
张其锟: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长期为城市规划学会操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总喜称她是学会的“大管家”。学会领导决策后,事事都要她去协调、落实、贯彻,“大管家”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全文】

冯容:我和我的老同学好朋友夏宗玕
冯容: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
她待人真诚宽厚无私,城市规划学术知识全面,领导工作能力强,性格活泼,思路广,明事理,能诗能文,多才多艺,我想其他和她长期一起工作的同志应该比我知道的更多。【全文】

崔功豪:忆老夏
崔功豪: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会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
当我提出希望在一次城市规划实践后明年再办时,她也很支持南大的认真负责态度,并明确将由国家建委函告各省南大办班事项。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办事老成、干练、热情。【全文】

陈为邦:永不停息的热情 ——怀念夏宗玕同志
陈为邦: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会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
中国城市规划界在上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才华横溢,能力出众。她具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她出现在哪里,大家不由自主往那里去。【全文】

周一星:思念老夏
周一星: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会起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
无论是她的领导、师长,还是年轻后辈、小青年、小姑娘,都叫她老夏,从没人叫她什么“长”。而她也总是乐呵呵的答应,以诚相待。我称这是特殊人格魅力产生的“老夏现象”!【全文】

张庭伟:回忆老夏
张庭伟: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届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
人的记忆有时有点奇怪,可能会记不起一个常常见面的熟人的一些事,但是会记得一个仅仅交往数次的人的一些事。对于我,夏宗玕老师就是那种见面次数不多、却留下很深印象的人。【全文】

李兵弟:回忆夏宗玕、贺雨、徐巨州二、三事
李兵弟: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说,乡村规划工作现在是空白,大的规划院都去挣钱了,村镇规划不容易推动,必须坚持下去,深入到农村,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反应农民最真实的愿望,这样才能做出有影响的,得到农民认可的规划。【全文】

昝龙亮:深切怀念夏宗玕院长
昝龙亮: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夏院长个子不高,但是每次见到都感觉精神矍铄,给人印象深刻。她知识渊博,反应很快,看问题一针见血、目光长远。回想起和她接触的日子里,每次她都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快乐。【全文】

房庆方:深切怀念我最敬重的夏宗玕老师
房庆方: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城市“骨肉失调”,城市规划也刚刚恢复,如何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夏宗玕老师高屋建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全文】

石楠:怀念老夏
石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老夏给我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她是顾全大局的人。老夏还是一个识才的伯乐,一个包容的人、有前瞻的智者,一个兢兢业业的“女汉子”,一个干事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全文】

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7)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伴随“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安排实施,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应运而兴。通过城市规划,安排了大量的工业建设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在配合国家经济建设、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由于缺乏经验,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为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1954年,夏宗玕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正值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夏宗玕投身于国家城市建设中,在1960年前参加主持完成了包头、侯马、贵阳等12个城市的规划。

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规划受到毁灭性打击,1976年,在长达十年的“文革”结束后,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启动。198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规划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条例,它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开始向法制化方向迈进。80年代初,夏宗玕参与筹备建立了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并积极推动中国城市规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被提出后,我国逐渐进入了新的转型期。面对新的社会形态,我国的城市规划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姿态。此时,夏宗玕已任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一职,积极推动学会二级委员会的成立,并推动城市规划跨学科研究,托举青年规划师,使更多优秀的年轻规划师脱颖而出。

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城市不但要关注效益,更要关注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城乡现代化、城乡一体化。2001年12月,夏宗玕因为健康原因辞去学会秘书长的职务,但作为副理事长她一直为学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