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学术对话十四:湾区的善治与创新

2017-11-23 11:1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11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湾区的善治与创新”学术对话在东莞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A02会议室召开,李晓江、王芃、李立勋、何力武、黄亚平、丁力、申明浩、范钟铭、姜洪庆、邱衍庆、马向明等来规划设计院、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特邀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在面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要求下,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挥深化改革,实现区域的善治和创新,能否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经验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学术对话主持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向明首先以“粤港澳大湾区:新阶段与新挑战”为题作了背景报告。马向明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发展是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两种力量的交织推进。提出湾区的发展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将重塑城市关系,过去鱼骨型发展轴线,强化城市的等级关系,湾区建设将从排队吃饭转向圆桌共餐;二是有利于创新发展,形成面向全球的高端功能聚集环,嵌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当中;三是湾区高品质公共空间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大湾区的建设同时也面临着关系空间重塑的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教授认为珠三角的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困境的问题。如何走出当前的制度困境?更多地要思考中国目前面临的实质性变化对区域发展有什么要求。随着就业主体、发展动力和发展逻辑的改变,就业供给、需求导向成为新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发展,要回归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才能吸引“人”。因此,珠三角要继续领先,不再是体量上的竞争,一定是在品质上、制度突围上,他认为珠三角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对大湾区的展望,最根本是期待国家的制度设计能够改变。

深圳市政协党组成员王芃认为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城市时代”需要“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思维”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加减乘除”。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加”即增加湾区国际化功能、建设环湾轨道、塑造魅力空间,提升湾区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空间品质;“减”,指减少消耗,以区域协调和空间管控为手段,有效缓解城市病;“乘”,发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投融资的带动效应,打造湾区创新和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除”,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建立促进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协作机制。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李立勋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词不是“湾区”,而是“粤港澳”,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与共建是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合作是这个区域发展的主旋律,中央对粤港澳湾区基本基调已经定下,未来将会出现有三个转变,经贸合作向区域协同创新转变,跨地共建生产链向共建优质生活圈转变,事项合作向系统制度性建构、要素充分流动转变。此外,粤港澳关系重构是这个区域未来需要关注的议题,三地应将优势互补、协同争取、共同缔造美好湾区的未来。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何力武教授提出以演绎逻辑对湾区合作进行的思考,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清晰前提假定,假定湾区合作所处在资源环境约束、国际政治格局、国家体制特征和技术和创新与应用的时空环境,不同的问题意产生不同的选取和共识,四个因素之间的互动;二是明确关键行动者,利益相关群体;三是挖掘行动者的约束和偏好;四是梳理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亚平教授对国际湾区治理经验进行总结,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制度差异、空间整合、交通联接、环境威胁四个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应加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建设,加强空间整合,引导经济产业升级,重点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的联合治理。另外,随着大湾区的到来,走向同城化和一体化的价值认同很重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丁力研究员提出从创新的角度理解粤港澳的融合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成为全球创新资源变现的高地,粤港澳合作应该从当初的“前店后厂”进入到“前虚后实”的融合,在产业融合上建议在珠江口两岸分别设立两个粤港澳特别合作融合区,一是把东莞打造成香港融入内地的战略平台,实现“引进来”,二是充分利用佛山的实体经济和借用香港金融服务的优势,构建一个“走出去”的战略高地,再加上三个自贸区的板块,五大板块构成广东未来更高水平发展格局的基本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三个背景,一是世界贸易重心东移与“一带一路”的倡议相互吻合,探索和创设新规则,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中产阶级崛起推动创新驱动,正是树立国际品牌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机遇期;三是粤港澳大湾区更好的融合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提出湾区城际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治理,人居环境治理,协同合作治理五方面的善治,表明大湾区多维空间重构在于资源要素空间重组、产业技术空间延伸、区域关系空间重构、金融战略空间拓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范钟铭教授指出消费经济在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旅游带来的经济全方位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珠三角地区处于消费成长过程,如果要培育世界级的大城市群,旅游消费未来一定可以发展。按照国际大都会地区的旅游休闲空间格局,珠海拥有广阔旅游资源,承载湾区迎合消费时代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回归均衡发展的第三极,在强大的东岸影响下,他希望构建起一个西部的强大引擎,这个西部的强大引擎就是珠海未来的发展机会,这将是一个等边的、均衡的、三角的格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姜洪庆教授从五个方面对粤港澳湾区未来发展进行了阐述:一是本与底,以水土保持为出发点,保持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城与洲,提出了内湾、主湾、外湾三大湾环的结构,内湾解决生态发展,主湾构建城市群,外湾提供支撑功能;三是连与通,学习历史,把一系列的要素和平台连接起来;四是中与新,未来湾区应充分彰显文化自信,输出新岭南特色文化;五是竞与合,积极鼓励湾区未来开展无地界合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共建湾区!

注:以上观点由学术对话联合承办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根据嘉宾演讲PPT以及发言内容整理,未经嘉宾本人审阅,存在不能够完全准确反映和表达嘉宾本人学术观点的可能,仅供同行交流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