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 学会奖励 >优秀科技工作者 > 正文

第五届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名单

2024-02-01 16:11

(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兴平,男,1970年7月生,博士,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在城镇产业空间规划领域取得了系统、领先和突破性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重点基金各1项,出版专著6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多次在老少边穷地区、地震灾区等开展工作,进行专业技术援助,关注残疾人空间权益和城市治理等公益性领域。热心行业发展,参与创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组织开展学术活动,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等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响应国家号召、科技合作特色鲜明,在全国率先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院所加强合作,助推中国城乡规划走出去。

孙施文,男,1963年8月生,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年坚持城乡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研究,在城乡规划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专著《城市规划哲学》、《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发表期刊论文106篇,篇均下载1017.62次,篇均被引34.32次,个人H值36。其中两篇论文入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40年40篇论文。在国内最早开展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主持《中国城镇化三十年》、《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史》、《城乡规划学名词》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编撰工作。

李炜民,男,1963年8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实践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内第一个现代化展览温室和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展示等重大工程,获人事部、建设部奖励。联合市规划委组织完成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等行业规划编制项目,主持完成北京植物园大型展览温室,北京市古树衰亡原因诊断,北京市东灵山、百花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变化与恢复实验等重大课题,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华夏建设科技奖。近年发表城市规划、园林学科、风景区与遗产保护、植物研究等论文十余篇。

邱衍庆,男,1972年11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科协委员、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会员。专业技术精湛,行政工作经历丰富,政治素质过硬,学术成果丰硕,能够准确判断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工作的新趋势,善于进行理论总结。独立和参与撰写专著3部,在行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部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20余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广东省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个人等荣誉。曾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参加中宣部组织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和全国巡回报告。

张相忠,男,1964年7月生,本科,九三学社会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研究员。主持或参与完成《青岛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的规划探索-以青岛西海岸新区核心区为例》等国家、省、市级重大规划设计项目与课题百余项,分获部级奖2项、省级奖10余项、市级奖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为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规划智慧与力量。

林文棋,男,1969年1月生,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主持或骨干参与的规划项目多次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等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对城市空间发展及问题的定量化分析、模拟、预测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如首次提出基于d8算法的热势场模型,创新性的利用大数据瓦片技术构建城市三维建筑模型,利用有序logit模型成功解决城镇化区域差异测度和驱动因子重要性测度问题,利用传统数据与新型大数据结合创新性的开展了城市人口、产业、生态、空间、政策的评估诊断、绩效分析与决策模拟。

郑德高,男,1971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和参与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规划项目50多个,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次、银奖1次,18个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其中一等奖5个。多次主持和参加中国工程院、世界银行、住建部、科技部、中财办、上海市政府等组织的重大咨询研究课题。在国内规划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金经昌优秀城市规划论文奖5次,出版1本专著、1本译著和多本合著。

耿虹,女,1961年11月生,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导。长期专注于区域与小城镇发展领域的研究,对新时代区域小城镇非均衡与差异化发展内涵、机制与风险问题,以大都市为核心带动区域城市化发展中呈现出的区域性“扩张-收缩”问题,进行了广泛考察和跟踪分析,形成区域性小城镇非均衡发展与收缩理论成果。参与各类城乡规划设计创新实践,规划设计成果屡获省部级嘉奖。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投身于公益性社会实践,为受灾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科技帮教服务,实现家园重建和振兴发展目标。

詹庆明,男,1964年生,博士,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30余年,主持科技部86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城市研究和规划项目等7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教学优秀奖、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省级建设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先进工作者荣誉。出版6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20余名、硕士13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