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区域差异较大,这是由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因素形成的。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我国自东向西在地貌上呈现三大台阶,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从经济地理角度看,以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为界,以西北区域,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较低,而以东南区域,人口和经济密度较高,即便是在以东南区域,人口和经济活动也相对集中在沿海地带、沿京广线、沿长江地带等主要轴带上。

  区域差距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之一,但从辩证视角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水平的落差,往往可以增大发展的回旋空间,形成梯度推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 

  协调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建议》指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要按照《建议》指明的方向,在实践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十三五”时期,在区域发展战略上,要积极构建新的增长带和增长极,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培育区域发展新格局。



中国区域发展需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虽然中国经济整体上转型加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值得重视,东南沿海和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速度具有较大差异,存在劳动力、资金、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和消费需求向东南加速集聚的现象。政府应更多地将第二产业的项目安排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支持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东北和中西部转移,避免东南沿海过多挤占内地生产要素资源,同时尽快将东南沿海地区率先试行的自贸区政策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复制推行。 阅读全部 》

“十三五”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阅读全部 》

黄兴国:以协调发展促全面发展 推动区域联动

  推进协调发展,要把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重大任务。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知进知退知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加强与河北合作,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环境保护联防联治,促进产业对接协作,深化协同创新和体制改革,在协同发展中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协调发展。推进协调发展,要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要把推动区域联动作为关键之举。 阅读全部 》

周春玲委员:尽快设立中俄自贸区 打造东北地区新经济增长极

  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哈尔滨、长春新区,作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迫切需要借助更有效的着力点,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鉴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在我国对俄经贸关系方面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优势资源,我建议尽快启动中俄自贸区的建设工作。设立“中俄自贸区”意义重大,我认为有利于巩固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契合和对接我国“一带一路”与俄“跨欧亚大通道”倡议,有利于进一步实施“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阅读全部 》

协同发展,精准发力促落实

  河北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就要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着力建好“三区一基地”。回首刚刚过去的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学定位、规划编制迈出新步伐。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不久前,《“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  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