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殷健:并非低碳生态美好而时尚,只因不再救赎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习心得

2017-07-17 14:1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殷 健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7 年6 月18 日-23 日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期间,围绕低碳生态、城市双修等话题,通过课堂讲授、专业调研、案例互评等方式开展了为期6 天的清华园集中学习,受益匪浅。印象最为深刻是杨保军院长所做的《“双修”,让城市更美好报告》,对报告里的部分观点也感同身受,现做一些回顾与分享。他在报告里谈到:

1.以往我国的城市建设对标的是香港、美国,以高楼大厦、立交桥为现代化标志,但是现在中央领导强调以欧洲城市为参照,讲究绿色、可持续发展。

2.一个好的城市主要有六方面体现:首先是经济持续繁荣;第二是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是文化丰富包容;第四是生活舒适便捷;第五是景观优美宜人;第六是安全保障有力。

3.双修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公共空间的社会交往功能激发出来。

4.城市是要为人,人民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我们衡量一个城市好坏的重要标准,由此,我们应转变理念,包括规范编制标准要从老百姓角度看。应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留给大众。

5.我们要从破坏生态走到修复生态。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那就是生态环境时代。总书记说“我们要开辟生态环境新时代”,这就要超越工业文明了。所以我们过去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6.有几点应该关注:第一,生态的思维要重于景观的思维。景观的思维代表的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取向,那个时候更加崇尚科学、技术、理性,强调人的力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效率,规模化,标准化,所以导致城市求大,建筑求高,道路求宽,环境求新。生态思维代表的是生态文明,它崇尚和谐、秩序,追求人性化,特色化,关注文化生态情感认同、情感归属、个人体验等等。

7.总书记说:“山水林田湖,有机生命体。”这话什么意思呢,从生物的生境角度,一种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需生境是不一样的,你不能从人为角度给切断,切断了就灭绝了。生态文明的从制度上加以维护。

8.十九大以后或许会有个系统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要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的管理。过往关于水的认识存在三个致命的缺点:第一,一直以来认为水是没有生命的、物质的东西,但是后来发现,水是有生命的,山里的清泉和池子里的自来水就不是一回事,要通气。第二,河流河岸、河水、泥沙等这是一个系统,不应分开研究。第三,我们治水的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农耕时代,不知道城市的水系有自己的标准。

9.地方特色来自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时代发展。凡是时尚的必定短命的,凡是经典的必定永存的。我们发现水乡中有些很独特的元素,我们提取出来,融入我们的现代的建筑中。

10.长期持续的规范管理这样才能实现精品。还有严格有效的监督检查。三亚拆掉了600 多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三亚市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一湾碧水开明镜,三面青山列画屏”,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完全有条件做好的。通过这个报告和6 天工作营的所见所闻所思,我深刻感受到,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轨期,低碳生态或许是引领规划观转型的重要切入点,规划重点会由传统的建设空间转向生态空间与公共空间。这个进程中,我们规划师急切需要当好先锋,立足特长,补充才干,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追求规划工作最高理想与境界——营造充满诗意的栖居。

同时,几天的案例交流与学习,我也迫切感受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生态低碳点缀”行事应早日彻底消除,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好多与国际发展相悖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苏轼、白居易、霍华德、芒福德等前辈“城市自然化”境界追求和“体量与空间”关系的系统思维。直言,并非低碳生态美好而时尚,只因不再救赎,“城将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