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吕冬敏:低碳规划需多专业融合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习心得

2017-07-17 11:0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吕冬敏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七山二水一分田”,建设需求强烈,人地矛盾突出,在我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在满足建设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我来到了第三期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在来这次工作营之前,我对“生态”有所了解,但对“低碳”却知之甚少,经过这次工作营的培训,我不仅对“低碳”的前沿技术有所涉猎,还对他们的弊端等有所了解,对“生态”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虽然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低碳生态是代表着正确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但是也要客观、辩证的对待,以防落入低碳生态的陷阱中,比如太阳能技术节省的能源,真的比制造太阳能能源本身损耗的能源低吗?比如地源热泵技术,会不会对地下深层的水循环造成影响?比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对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能采取同样的规划措施和控制指标吗?这次培训引人深思,但我相信质疑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让我们在低碳生态这条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使低碳生态融入生活,只靠人们心中的信念远远不够,愿意为了低碳、环保而舍弃便利的、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就有了现实中,建设了中水回用系统,但从不打开利用;有了屋顶绿化设施,却从不真正进行绿化等问题。因此,我觉得要让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真正的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让人们尝到了实惠的时候,推行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在这场培训中,有很多学员展示了他们分析的城市风环境、热岛效应、污染物扩散等成果,我意识到在雾霾、城市热岛效应严重等背景下,这类分析日益成为我们城市规划工作必备的技术方法。还有关于城市生态的规划中,也需要生态学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加入。

在这次培训中有很多在大学中当老师的学员,他们提出了是让学生减负还是让他们增加负担学更多的知识的问题。我觉得有个老师的观点我很认同,她说我们城市规划是一个与多专业互动合作的平台型专业,我们涉猎广泛,拥有与地质、地理、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专业的人进行接洽的接口,通过和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把他们的知识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的美好。虽然我们的每门知识都没有专业人员那么精,但我们胜在知识的综合性。因此我觉得我们规划专业的学生还是应该多涉猎,多掌握更多门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