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学员心得> 正文

崔冬瑾:从技术流到人文关怀

--第三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营心得体会

2017-07-17 10:2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崔冬瑾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低碳生态城市是当今的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的热点话题。非常荣幸能作为低碳大学联盟-深圳大学代表参加此次培训营,接受最前沿业界学术界大师的面对面传授,与国家从事低碳城市规划工作的优秀代表交流工作心得体会。通过在美丽的清华大学六天的学习,实践和交流活动,让我一个技术流的城市环境学院派科研和教育工作者重新梳理了一遍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

我的专业是偏工科背景的城市物理环境研究,一直以来,我都秉承用数据说话,用理论指导设计。一开始我也是抱着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一线技能的目的来参加学习的。来之前我对我的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参加国内最权威学会举办的培训,能听到大师们的面对面传授,一周之后,会告诉大家国内生态城市的最先进的设计研究方法。然而,通过一周的培训,我完全改变了我的目标,掌握新的技术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规划师是一个城市设计的灵魂人物,除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是要有以人为本的情怀,上到政府机构,下到普通百姓,规划师肩负重任。每一位大师都是有毕生的研究心血,而通过讲述的背后,我看到了一颗共同的赋有人文情怀的心。面对我国城市的交通,建筑垃圾,道路设计不合理,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大师们毫不避讳,每个人都是从每一个城市市民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这一刻,除了感动,我也同时有了深深的反思,为自己以前为技术至上的思维反省。规划师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纸上谈兵。作为大学教师,我要做的不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大学学习成长为规划工作者的路上引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自己的工作永远保持以人为本,低碳生态的情怀和理想。

活动最后,石楠秘书长为了亲自颁发了结业证,这份学习合格的证明,在我心里有十分的分量,因为通过这短短的六天,我收获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近距离接触了仰慕已久的大师们,坐在了从小梦寐已久的清华学堂,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友们,从此之后,我们多了个骄傲的身份,我们是“低(Huang)碳(Pu)”三期的学员。衷心感谢城市规划学会和清华大学老师们的精心安排,感谢大师的无私传授。一湾碧水开明镜,三面青山列画屏,正如杨保军大师引用的形容三亚双修的城市景象,愿来自五湖四海的从事规划事业的我们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内心永驻规划师的情怀,重自然,保生态,将我国的低碳城市事业进行到底。而作为高校教师的我,在回到工作岗位中,更会把学到的生态理念,人文关怀贯穿到我的教学工作中,低碳生态不只是技术,而更是一颗以人为本的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