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十二:求是理论论坛

2016-09-28 11:3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柏露露

2016年9月25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主持的第七届“求是理论论坛”作为2016年城市规划年会的专题会议于期顺利召开。“求是理论论坛”是由加籍华裔学者梁鹤年教授倡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承办的以“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为主题的专题论坛。论坛通过公开征文的形式,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西方实证哲学的借鉴”三大方面征集参会论文,并分组进行评选。本届论坛论文评选产生6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专业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刘佳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守谅;学生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怡、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涛。赵万民教授、冯长存教授、周婕教授为获奖人员颁发了“第七届中国规划学会求是理论论文奖”证书。

论坛特邀中国规划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婕教授作题为“‘城市人’理论的价值--理论溯源、方法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周婕教授对“城市人”理论的起源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城市人”理论体系构架及其意义,并展示了团队研究实践成果,指出“城市人”规划理论的使命是恢复人类理性和物性的真貌,复兴人类聚居结社的文明。

随后,论坛进入获奖论文报告议程,由赵万民教授、冯长存教授、周婕教授对获奖论文报告进行点评。

中国规划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婕教授

会议上半场为专业组报告。

清华大学刘佳燕副教授梳理了社区规划理论发展历程,提出前期的住区和小区规划与实际与需求脱节,是“生产空间”;而社区规划通过需求导向的公共资源投放弥补了社会发展和居住环境建设长期滞后的欠账,实现从空间到社会的目标转变,是“空间的生产”。然而,社区规划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主体性局限、结构视角局限、空间生产的局限等问题,社区规划应注重对核心问题的挖掘,明确定位,实现规划目标由需求导向向资本导向转变、规划手段由利益干预向关系干预转变,规划路径由社区建设向社区营造转变,引导多方参与进来,以此实践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述求。

清华大学刘佳燕副教授

东南大学陈晓东副教授从规划的技术与公平出发,简单梳理了早期规划理论的演进过程,指出西方路径是“由利益而价值”,具有被动性和摇摆性;而东方路径则以“我-人-物”和以等差之爱为基础的“仁”为本,体现了“良知上的现代城市规划价值观”。陈教授提出,东西方的价值观各有利弊,但又殊途同归,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构建应结合中西方智慧,体用结合,形成规划师的“五常”,从而指导他们用全部的心灵和能力去实践民生价值和环境价值,创造人类共同的理想城市。

东南大学陈晓东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赵守亮副教授提出当代信息技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对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从大数据和众筹规划两个方向对信息技术对规划理论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应建立严谨规范的理论框架,从哲学层面厘清技术进步对规划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意义和作用,并思考规划师在其中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赵守亮副教授

专家对上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赵万民教授指出关注人性、关注民生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希望日后能看到更多从宏微观层面、融合创新性观点、关注城市文化的规划理论研究。冯长春教授提出理论创新很重要,应结合中西方思路、关注新技术的影响,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周婕教授对报告发言给予了高度肯定。

冯长春教授

会议下半场为学生组报告。

南京大学冯怡对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进行了辨证讨论,提出中国规划并非一直处于、加深政治依附的角色,而是在不同的阶段彰显了规划的“独立价值”,中国城市规划需应对巨系统的复杂性和必然性,而规划长久以来对自身认识的偏见阻碍了更有作为的“规划”的出现,当前“规划的冬天”应是规划的反省时期。

南京大学陈锐对“邹平建设实验”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现代化视角对梁漱溟“邹平建设实验”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邹平建设实验”为乡村转型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蓝本,提出现代化的本质不应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乡村不断延续的谱系发展。

清华大学万涛从文化网络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乡村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了新乡贤返乡困境。报告人认为,在社会背景影响下及新乡贤返乡引起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提出应“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

随后,专家对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赵万民教授肯定了获奖人的研究,提出应挖掘中国当下乡村发展的普适性规律,通过乡村研究得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冯长春教授建议年轻学者深入调研,对不同类型的情况进行研究,以求更好指导实践。周婕教授指出规划的政策依附性、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人”理论是相统一的,“城市人”理论不仅关注城市,同样也关注乡村发展,希望日后能涌现出将“城市人”理论融入的乡村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凝练,探求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是当代人的责任。论坛报告传达了当代青年学者对于中国特色城市理论的感悟,体现了他们对城市规划理论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中国特色的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完善发展任重道远,但一批批青年学者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赴后继,点亮前路,也点亮了中国规划理论的未来。本届“求是理论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论坛主持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兴平透露,作为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将于11月21-23日在东南大学召开,求是理论论坛发起人、加拿大女皇大学教授梁鹤年先生将与会并进行主题报告,学委会年会期间将同步召开开发区转型与城市创新发展小型专题研讨会,欢迎全国同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