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祝贺杨保军、吴志强、赵万民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殊荣

2016-06-21 10:5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近日,中国科协发文表彰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奖者,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荐的杨保军、吴志强、赵万民获此殊荣。

科协文件指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的同志,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希望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持续推动我国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快速前进。

科协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前,由学会推荐的段进、王景慧、彭震伟分别获得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此同期在全国开展“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的评选工作,杨保军、赵万民、吴志强分别荣获首届、第二届、第四届“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是经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研究,学会四届十七次常务理事会决定推荐的人选。在本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名额比照往年减少一半、并由分配名额改为推荐名额差额选举的情况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荐的杨保军、吴志强、赵万民三位全部当选,可喜可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获奖者简介

杨保军

博士,中共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要事迹

杨保军同志是我国规划行业杰出的学者和实践者。早在1990年,他就获选“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得到了当时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们的接见。年仅38岁时,他就成为行业领军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规划师。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授予的首届“全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他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他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功底,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规划项目,其中有6项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7项获得部优二等奖,有2项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银奖。他主持的《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项目首开了国内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先河,《玉树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将物质空间重建和社会重建与文化重建有机融合,化解了当地复杂的民族、土地权属和宗教等问题。2010年中规院因此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光荣称号。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理论总结、笔耕不辍,结合实践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了5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四篇获得国内规划学界最高荣誉的“金经昌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奖等级和次数在规划学界名列前茅。参与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一书,不仅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还获得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学术奖Gerd Albers奖。

杨保军从事城乡规划设计31年,在该领域取得了卓著成绩。同时,在国家遭遇突发灾难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为北川、玉树的灾后重建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能在城市发展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直面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奉献自己的赤诚和智慧。已经成为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成为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级专家。

主要科技成就和贡献

工作31年来,先后主持、参与、指导完成数以百计的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的设计、咨询、研究项目,成效显著。在工作实践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我国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

1991年主持厦门总体规划时首次尝试了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同步编制、互相反馈的方法;

1996年主持湖州城镇群规划时,首次探索了“三规合一”,实践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区域开发和运行成本,成为浙江省规划范例,也为建设部所推许;

1997年参与江阴中心区城市设计时,通过比较研究中西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和,探索了一条创造城市特色设计途径。并以此为契机,组建了中国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推动了学术交流;

1999年主持北京奥运选址研究,为成功申办奥运打下良好基础;2001年主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体现新时期规划的转型要求,较早预见到住房问题的重要性,在《办法》中强调新增住房建设规划内容;

2002年主编《国外城市化发展概况》一书,按国务院要求摘要报送中央领导,作为制定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参考;2003年主持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研究,首次提出“全面发展观”,采用资源、环境、人文、经济四方面指标来评价发展成效,为全面认识珠三角、推动珠三角转型、制定珠三角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2005年组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发起了对近期建设规划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2008年主持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首开国内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先河;

2009年主持完成广州战略整合工作,该成果在2010年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杰出范例奖;

2010至2013年主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将物质空间重建和社会重建与文化重建有机融合,化解了当地复杂的民族、土地权属和宗教等问题,2010年中规院因此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2011年又荣获青海省颁发的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励;

2014年主持的《“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提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我国空间开发格局应该实现从单向开放向全面开放、从海陆分割到海陆统筹、从中心聚集到门户引领的总体策略转型,这为响应中央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2015年参与筹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期间主持研究的《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形势判断和未来趋势展望》课题,为中央做出一系列科学论断和战略指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杨保军,赵群毅,易翔.非传统跨越-海南城乡发展新路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彼得-卡尔索普,杨保军,张泉等.TOD在中国-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01

3.  董晓峰,杨保军,刘理臣,高峰.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杨保军. 人间天堂的迷失与回归——城市何去?规划何为?[J]. 城市规划学刊,2007,06:13-24.

5.  杨保军,陈鹏.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 城市规划,2015,11:9-15.

6.  杨保军,陈鹏. 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的规划变革[J]. 城市规划学刊,2015,01:24-31.

7.  杨保军,陈怡星,吕晓蓓,朱郁郁. “一带一路”倡议的空间响应[J]. 城市规划学刊,2015,02:6-23.

8.  杨保军. 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2010,01:14-23.



吴志强

博士,教授,中共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全球规划教育联盟(GPEAN)联席主席 (Co-Chair),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外籍院士(Academician),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荣誉会员 (Hon. FAIA)、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APSA)主席。

主要事迹

吴志强热爱祖国,正直勤奋,学风严谨,为人师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他严谨治学、以德育人,先后培养了100多名硕博研究生,被学生们视为良师益友,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评选中多次蝉联“最可爱老师”。他有着城市规划师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将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在上海世博会国际招标之际,为在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中维护国家的利益,他带领全校专家经过近百天的日夜鏖战,最终胜出成为全球三甲中唯一的“国字号”。在作为总规划师的6年时间里,他天天高速运转,时刻思考如何利用专业之长为世博会做贡献。

汶川地震时,他第一时间站出勇担重责,成为灾后重建主战场的排头兵,带领专家们在现场冒着余震危险为灾后重建提供指导。

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同事们心中,他是常常工作学习到凌晨的“吴三点”。他在科学研究领域敏锐观察、探索创新,将研究与国家、社会发展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具有国内外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11项。

针对我国城镇化的挑战,吴志强总结了世界城镇化智力提升基本规律,连续三次向国务院和中央研究室汇报。他完成了“城市重大项目模拟评价与布局推导技术”、“城乡可持续发展状态识别与趋势判断模型”、“智能城市国际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开拓性技术研发,应用于上海世博会、都江堰灾后重建等重大工程,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吴志强是我国在国际规划界的领军人物。现任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联席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世界建协UIA教育委员会唯一中国委员。作为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首位中国主席,他发起并作为秘书长组织了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成立了“全球规划教育联盟”,并将秘书处定在中国。

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两任主任委员,吴志强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对学科发展做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探索和实践。将理性规划方法纳入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和谐城市”价值观编入由他主编的规划专业核心教材《城市规划原理》。

主要科技成就和贡献

吴志强长期坚守在城市规划实践和科研一线,通过重大规划工程实践,积极探索基于数据理性的规划设计的国际前沿技术研发,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城市建设方式从粗放走向精细做出了开拓性探索。

一、以流定形,科学理性规划破解重大工程难题

作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面对超大人流的安全压力,吴志强带领团队研发了大规模人流动态模拟技术及其布局优化平台。将园区划分为22500多个单元,量化推演了人流动态分布的特征,精细模拟捕捉规划方案潜在的十大拥挤事故高危场所,据此优化场地设计,调整场馆选址,预设极限高峰日的安全增补空间,使人流分布与场地承载力趋于匹配。运营期间,园区经受住了极端高峰日103万参观人数的历史性压力。

以此为基础,吴志强团队在青岛世园会等场地规划设计中,以人流时空需求的特殊变化理性确定服务设施的匹配,继续研发了非均匀规划布局技术方法,改进了基于服务半径的简单均匀配置模式。以流定形的理性规划方法的创新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志强被评为世博会全国先进个人。

二、生态集成,科学构建城乡可持续发展框架

在长期可持续规划基础上,吴志强研发了一套以生态目标和技术目标双重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分类方法和空间集成应用方法,为生态技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应用奠定基础。

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土地两大核心要素与产业、社会、生态、基础设施四个关键因素高速度、高强度变化所产生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挑战,吴志强构建了城乡可持续发展状态识别与趋势判断“地球模型”,对城乡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客观、动态的分析研究。

三、智能运营,科学提供城市区域发展决策

针对制约中国智能城市发展的信息孤岛障碍,吴志强带领团队研发了“智能市长桌”系统,构建了以空间数据为基础,集成社会、人文、经济的多源、多尺度、多结构的海量实时数据库,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理性支撑。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首个以区域城镇群为基础的“智城中枢”系统,实现了长三角30个城市区域层面的数据库集成,具有时空数据融合、实时数据混搭、城乡跨界数阵、多元群落计算、专业模型联动、动态可视化参与的特点,为区域层面的科学理性决策做出突破性贡献。

吴志强带领团队构建了基于公开网络平台实时数据的可持续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运营技术系列成果获批5项软件著作权,基于“时空语境”的城市发展预警阈值设定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吴志强,徐毅松,陈敏,席群峰,朱伟,张浪.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上海世博会规划分册、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化分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M].科学出版社,2004.

4.  吴志强.Globalisierung der Großstädte um die Jahrtausendwende(千年纪之交的大都市的全球化)[M].德国柏林ISR出版社,1994.

5.  吴志强,于泓.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 城市规划学刊,2005,06:2-10.

6.  吴志强,杨秀,刘伟. 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15,01:15-23.

7.  Impact of City Scal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n Small &Medium-Sized Cities’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对中小城市发展影响及启示)[J].城市规划(英文版),2014,23:50-57

8.  吴志强,仇勇懿,干靓,刘朝晖,陈锦清,王兰.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关键——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2011,04:1-9.


赵万民

博士,教授,中共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城乡规划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曾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主要事迹

赵万民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在城乡规划与设计行业领域具有良好声誉。

赵万民长期以来,积极投身于我国山地城乡规划建设与实践工作,等职务,为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万民曾经四次协助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筹办中国科协山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2015,新疆伊犁;2014,四川攀枝花;2013,2012,重庆);主笔撰写“国家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论证报告”(2011);主持成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参与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卷》编纂工作(2015,分编人居环境实践案例分册);主编住建部国家标准《城市规划防地质灾害规范》(2006-2016);联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住区分册(2013-2016);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7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2008-2011);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工程移民搬迁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标准集成与示范”(2008-2011)、“西南山地生态安全型村镇社区与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2013-2016);出版学术专著1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CSCD/CSSCI源期刊文章40余篇;候选人在山地城乡规划和三峡人居建设方面的学术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两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其他工程设计奖励30余项。

赵万民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先进科技工作者奖(2012)和杰出学会工作者奖(2015),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重庆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荐中国科协提名为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主要科技成就和贡献

赵万民是我国山地城乡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学术带头人。30年来,立足西南山地城乡规划建设工程、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居工程、山地城乡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7余项、山地城乡规划设计工程10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工程奖项30余项。出版专著17部,有影响学术论文120篇。

一、西南山地复杂地形城乡规划与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

候选人致力于“山地城镇化”、“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理论研究与规划工程建设,完成西南地域城乡规划工程30余项。构建适应地域差异的社区集中、城乡统筹、农村散居等三种住区“簇群”建设模式,示范推广近50个住区。

完成西南山地城镇体系规划、灾后重建规划工程近15项。完成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品质提升工程、眉山三苏祠历史街区保护工程、重庆市园博园建设工程、巴渝龚滩古镇、龙潭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近20余项,支持成功申报国家和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吴良镛院士评价赵万民所主持的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与实践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从概念走向实践,不断丰富,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成果之一。

二、三峡库区城镇迁建与移民安居系列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

候选人主持实施三峡库区城市、镇规划建设工程80余项,技术覆盖库区70%区县和移民安居项目,推进移民住宅建设约89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万州、长寿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完成科技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移民示范工程46万平方米、城镇迁建1434万平方米、安置库区移民31.3万。建构库区“高层低密度”和“低层高密度”城市规划与设计模式,推进万州、涪陵等9个典型城市、镇移民迁建规划示范,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97亿元,间接经济效益35.3亿元。周干峙、邹德慈院士认为赵万民“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解决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支持,属国内首创,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创新山地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平台

候选人致力于山地城乡规划与设计人才培养。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先进科技工作者和杰出学会工作者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撰写国家“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论证报告。主编住建部《城市规划防地质灾害规范》。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150余名。赵万民2015年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荐,中国科协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提名。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赵万民,黄勇,李进,汪洋,段炼等.山地人居环境七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赵万民,黄勇,李进,段炼,汪洋等.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赵万民.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移民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1997,04:4-7.

4.  吴良镛,赵万民.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程院:1997中国科学技术前沿,1997(1).

5.  赵万民.“簇群”文化内因与城市整体设计──三峡库区一种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探究[J]. 建筑学报,1996,08:27-30.

6.  赵万民,汪洋.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理论建构与学术意义[J]. 城市规划,2014,04:9-16.

7.  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 城市规划,2010,06:46-52+54.

8.  赵万民,王纪武.中国城市规划学科重点发展领域的若干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05,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