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十八:新常态下的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2015-09-30 14:1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5年9月19-21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贵州贵阳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新常态:传承与变革”。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的小城镇专题研讨会于9月20日下午在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会议围绕着新常态下小城镇的发展与变革、传统农区的小城镇创新发展模式、现代化城乡配送物流发展及对小城镇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发展与规划建设、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空间塑造、城中村改造中的公众参与等有关小城镇当下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和交流。十位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实证案例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士兰教授就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概况、发展展望以及在新常态下小城镇的变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认为中国接下来必须坚定不移地从原来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道路转向大中小城市密切结合、相对集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建设应重点从1)着力发展经济、产城融合,2)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3)规划建设“智慧小镇”,4)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变革。

钟睿提出“三化同步”视角下县域城镇化发展对策:县域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乡镇应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农村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张翔以中心镇为研究对象,建议未来中心镇发展应科学选择现代化小城市培育试点、开展城市型地区中心镇的行政建制改革(撤镇改街、并镇设街、并镇设区)、编制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

汪曼以龙港特大镇为例,提出了特大镇在建设规划中为解决存在的土地资源矛盾、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时的应对策略:1)注重区域协调,明确发展目标;2)选择适宜标准,预留弹性空间;3)尝试情景规划,注重城乡统筹;4)强化城镇特色,引导空间布局;5)创新编制思路、争取政策支持。

闫琳通过分析陈贵镇的镇区规划提出小城镇发展路径应以就业带动城乡居住新模式,兼顾发展与弹性,以服务作为小城镇在城镇化格局中的核心任务,以特色作为彰显小城镇吸引力的主要目标,传承地域文化,最后强调回归人本需求,尝试自然、美好、闲暇的空间营造模式。

李越以扬州市杭集镇为例,从一个以牙刷等酒店用品为主导的专业型城镇产业特征及其内外环境约束入手,探讨了新常态下近郊型专业镇的特点认知与规划应对问题,以及结合模拟验证与实际验证方法,比对、优选适宜的城镇建设模式的解决问题路径,为解决新时期专业镇规划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陈海朋通过分析传统农区面临的问题,提出实现就地城镇化和以市场为主导,平衡各方利益等发展思路。以浚县中鹤新城为例,认为在城镇建设方面,统筹全域土地利用,优先保证基本农田数量,采用农业向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模式;在产业发展方面,以规模农业生产为基础,让农业“接二连三”,通过完善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发展。

王昆以信阳市官渡河两岸为例,探讨了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建设的无序性问题,如滨水空间利用不足、空间形象缺乏特色、优质空间资源闲置等。针对问题提出公共领域、复合功能、区域可达、文化传承、特色形象、安全亲水等空间塑造策略。

丁卓明以广州市鹤洞城中村改造为例,提出了城中村规划公众参与的规划工作分期理念与作业模式,即规划前期包含宣传造势和决策,规划中期包含初步草案、再征民意和表决,规划后期包含选择开发主体等。意在针对狭隘的公众参与范畴转向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同时从法律法规的滞后转为完善法律法规。

王镇豪提出建立“体系完善、技术领先、便捷集约、绿色安全、高效有序”的现代化城乡配送物流系统;构建“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末端节点”三级城乡配送物流节点体系和构建主、次两级城乡配送物流通道网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