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分享

2015-06-18 10:0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6月7日,段德罡教授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本文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原作者审定。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首先感谢同济大学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在乡村规划教学实践方面的情况。这次来参加乡村规划教学,感觉到我们的听众明显比往次规划论坛的少很多,这说明我们关注乡村规划的人还不算太多。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件庆幸的事,在没有理清乡村规划重点和难点之前,我们要谨慎下乡。西建大处于乡村较多的地区,对乡村规划一直比较关注,所以近期我们并没有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

关于乡村规划在我们教学当中到底如何定位的问题上,首先是看我们这个学校在整个国家的区位特征。大家都了解西安所在的区位,我们和同济大学不同的是建大更偏重做好自己地方上的事情,而不是涵盖全国的事情。我们所处的西部地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个特征,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适宜耕种的土地非常少。随着前些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恢复以及大量的农田退耕还林还草之后,以西北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来说,能够适于耕地的土地很少,因此只能养活比较少的人。在西部土地中很多已经对被沙化,整个地貌类型中山地丘陵占了绝大多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我们怎么考虑城乡建设的事情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第二个特征,东西部发展差异。整体上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是比较低,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第三个特征,弱势群体众多。西部地区民族众多,很多民族现在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观念上的差异,认识上的差异,交通区位的弱势,使得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待改善。

在这三个特点之下,孕育了西安建大三个特色研究领域:生态脆弱环境下的城乡规划设计与方法;针对弱势群体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针对西部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设定的城乡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这三大特色领域下,引领了我们在乡村规划方面的应对,即我们在乡村规划中所做的三件事情:脆弱环境下的人居环境应对;对弱势群体(农民)的关注;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这是我们在乡村规划中对自身的定位。

第二方面介绍一下近年来我们在乡村规划领域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情况。这些年,西安建大在国家基金取得的成绩与全国同类型高校相比还算不错,而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和农村相关。其实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学校就是各个研究方向重点,包括国家基金、国家重大的科技项目往往都是来自于农村。因此,生态地区、弱势群体和乡村文化遗产等三大领域基本支撑了几乎80%以上的基金项目的获取。在学术著作方面,大量的著作包括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也围绕着乡村展开。我们所研究的是西北落后地区或者国家贫困县的农村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也经过非常深入的调研,包括乡村的养老问题、乡村基础设施问题等等。

这些年,我们在西部地区每一个省份都有专项乡村实践或者乡村研究的课题。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很多的导师带领团队以西部地区乡村作为研究生的课题内容。例如在西南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村庄玉湖村的研究中,不仅在村庄的整体层面,更深入到建筑甚至是建筑材料的构成,以及日常生活习惯和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等。又如青海贵德的松巴村是荒山沙漠里的一个小村庄,我们针对周边的环境关系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我们对类似村庄规划的四个步骤:首先是考虑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治山理水;其次进行村庄脉络的梳理;再次设计不同的特征要点;最后着重挖掘原始地貌价值、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当地生土建筑的价值等。这类研究从整体大环境层面一直深入到建筑层面进行思考。

我们在甘肃做了一个小学校,规模非常小,但获得了各种国际大奖。首先,运用现代生土技术,使得老百姓看到生土这样的建筑完全可以做到非常具有美学价值,也可以做得非常的舒适。第二,生态技术方面具有突破。当地冬季温度可达到零下二十多度,通过生土技术和被动式节能技术,使得冬季不用烧煤取暖,这对于贫困地区的村庄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技术。

此外,还结合赈灾做了一些村庄。例如四川省的马鞍桥村,利用当地倒塌的房屋,建筑废料进行重新夯筑,最后使得村庄建筑单方造价控制在不到两百元,因为建造建筑的劳动力成本是村民自己承担。通过村民的互帮互助,使得村庄从建到全部收工完成,实现了单方造价非常低廉的结果,而且通过夯筑技术使得结构稳定性得到保证。

在教学方面,依托自身的科研和实践对象,在研究生的教学计划中主要课程有将近40%围绕乡村来开设。在研究生论文撰写的课题选择上,几乎有40%左右的学生以乡村为题作为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教学方面没有做太多调整,在近期专业改革之后许多板块强调了乡村规划教学内容。为了吸引学生选高年级的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原理里面开设了几个学时的先导性课程,让学生有一个先导的认识。在规划设计方面,总体规划课中加入了城乡关系研究环节,进行了村镇布点规划内容的规定。在居住区设计中,允许老师选择以乡村为题来开设乡村规划的内容。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规划业务实践等方面,把乡村作为选项进行开设。

和乡村相关的教学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总体上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原理里一个专题进行讲授,专门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但这个选修课牵涉到一个问题,大五学生不愿意上课,所以选择这个课程的受众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在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和总体规划当中嵌入一部分乡村规划的内容,在毕业设计当中也有若干组选择乡村规划。现在我们正准备将高年级课程全部实现studio教学模式,乡村规划将会成为studio的一个选题。

从教学内容上看,规划原理中包含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两节课。在村镇规划课中,按专指委建议开设一些讲课内容,设置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课题和实际乡村调研总结形成结题报告。这主要在总规当中出现乡村规划内容,主要在城乡关系、区域统筹、乡村布点方面展开一些工作。在居住区方面往往会结合西北地区的特色,比如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结合当地鲜明的特色,展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最后呈现的结果还比较符合当地的现实和文化。在这样的课程中,我们学校会将建筑技术方面的一些优势融合进来,由教育团队当中相应的老师进行辅导,然后通过一种所谓高科学低成本低技术的方式,使得当地的乡土建筑得到优化。

在毕业设计方面,从去年开始我们和华科、昆工等形成三所学校毕业设计联盟,确定每年以乡村作为唯一的主题,在各地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鼓励每个学校把规划建筑景观放在一起展开毕业设计。乡村规划不能只谈政策层面的东西,不能只谈宏观布局的东西,更多是落地,真正能够深入到建筑层面、乡村景观设计层面。

今年联合毕业设计设在武汉,由华科出题,在武汉选择了周边的乡村,在襄阳选择了平原河网地区的乡村,在长阳选择了山地丘陵的乡村。针对像武汉这样的乡村,部分地区已实施了规划,同时在“四化”同步的要求下,要进行大规模的村庄撤并。我们在学校引导学生,上位规划可以进行再研究,站在农民利益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们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村庄,因为他们坚信一点,如果土地流转失败,企业到村里无利可图就把资金撤走,而这时候农民已经远离土地,农民怎么办?这是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的模式是保留原有布局情况下,试图进行土地流转,这更加符合现实,也更加符合今天上午贺雪峰老师的观点。这是我们针对有鲜明特色的三个地区呈现的设计结果。

我们的学生从规划到建筑层面都做了全方位的应对。村庄的公共建筑设计由建筑设计的同学完成,利用养猪场、乡间大企业遗址来完成设计。对于建筑的设计,学生按照建筑造价、原有风格、改造的可行性等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之后展开。

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把乡村规划教学进行非常系统的梳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一点,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规划师到底为谁服务?在我们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时候,我们常说一句话,城乡规划是以人为本,乡村规划中我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如果说我们坚持以农民为本,乡村规划教育的展开和结果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来说,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结合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文化遗存丰富、弱势群体众多的现实情况,深入走进农村,为老百姓做好真正意义上的规划设计工作,是我们学校的责任。

(整理人:吕浩、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