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学术对话十九:城市如何韧性

2017-11-24 20:1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7年11月20日上午,2017城市规划年会自由论坛十九——城市如何韧性召开,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中国分会(SRA-China)联合承办。会议由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主持,参会嘉宾有马东辉、汤放华、刘复友、赵志庆、黄富民、王培茗、邹亮。各位专家就韧性城市的相关研究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论坛吸引了近120名参会人员参与,反响热烈。

翟国方教授首先就本次论坛举办的背景做了引言介绍。他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灾害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都将防灾减灾纳入到政府工作中,从国外到国内对韧性城市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最后他对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和主要流程做了简单介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邹亮博士,首先从韧性概念的理解、韧性表现的过程和城市韧性系统的构成分别做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云南的具体案例从综合风险评估、空间布局应对和灾害应对体系建设三大方面分别阐述了韧性城市规划的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的马东辉教授,分别从韧性的概念、韧性城市的建设问题和当前韧性城市建设情况和基本策略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对韧性的理解。他指出我们要把韧性理念贯穿在规划、建设一直到维护、灾后的恢复整个过程中,要把这四个阶段统筹考虑起来。

湖南城市学院的汤放华教授从韧性城市的概念理解、发展的要求,以及城市规划怎么让城市更具韧性三个方面展开汇报。他认为韧性是城市的一种本质特征,城市韧性的形成是通过规划技术、建设标准等物质层面和社会管制、民众参与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并结合益阳市城市规划区山体和水体保护规划做了具体阐述。

安徽省城乡规划研究院的刘复友高工结合安徽省近年来城乡规划的具体案例阐述了韧性城市的理念如何落实在城乡规划各个阶段中。他分别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以及单项规划层面对韧性城市理念的应用和落实做了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志庆教授在对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两个概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济西推广区海绵城市概念规划具体项目,探讨了韧性思维下的韧性城市构建问题。他从不同空间尺度提出了大海绵、中海绵、小海绵的层级概念和具体的管控措施。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黄富民高工认为目前韧性城市它还是处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定型。总体来说他认为韧性城市应具有动态平衡、兼容性、流动性等六个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韧性城市体系的构建,最后从韧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探讨。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王培茗教授主要对城市韧性评估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她以云南省彝良县为例,从灾时承受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两大方面构建了山地小城市环境下的韧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其他参会人员围绕论坛主题也进行了发言和提问,现场氛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