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学术对话十一:城乡特色危机与规划应对

2017-11-21 15:2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11月20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学术对话--“城乡特色危机与规划应对”成功举办,11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了城乡特色危机产生的根源及规划应对策略,并就重点领域展开了讨论与现场互动。

会议主持人江苏省院袁锦富总规划师介绍了议题的背景情况,指出城乡特色危机不是中国独有,城乡特色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阶段性特征,需要因地、因时而异,不可盲目照搬,城乡规划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城乡特色危机产生的根源,深入了解特色塑造的文化性和在地性,探讨保护、彰显、塑造城乡特色的规划应对策略与方法。希望通过本论坛的交流,总结各地经验、汇集各方智慧、凝聚大家共识,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城乡人居环境共同出谋划策。 与会专家、同行讨论热烈,形成如下主要观点:

主持人 袁锦富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司马晓院长认为城乡特色的探讨是一个长期话题,随着中国进入到新发展时代,我们有能力也有需求去解决特色危机问题。他提出关于城市特色的探讨需要建立在更为广义的“城市特色”内涵认知基础上,既包含我们熟知的自然、文化特色、特色空间,也应该包含特色活动,深圳通过厂房改造,引入特色创意活动,重新赋予了工业厂房以特色,也增加了活力;对特色的打造要上下互动,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特色问题,是我们规划师努力的方向。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提出应对城乡特色危机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区分特色与特别、奇特,在全球化资本力量下,要抵御奇特很难,真正的“有特色”应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之中,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生长;二是把握特色塑造的有为和无为,传统城乡特色的形成过程中看似无为,其实是存在熟人社会、乡规民约的约束和引导的,在信息社会,简单的复制很容易,因此就需要规划在尊重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微更新、轻干预,强调有为中的无为;三是要处理好城乡特色与多样性的关系,二者是矛盾和统一的结合体,大尺度下要关注整体格局的把握,但不能过于强调统一和秩序,小尺度要强调特色的协同,过于放纵单体建筑的个性,容易造成特色混乱;三是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提出城市特色就是城市竞争力,要将文化自信转化为体制和制度的竞争力,要放到城市治理的层面加以认识与应对。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副院长认为多元化、特色化是我们城市规划师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她结合重庆实践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对每个城市发展足迹的挖掘、保护就是在彰显城市特色,要让城市的历史文化成为城市的实体“教科书”,要成为看得见的历史,可阅读的城市;要勇于创造新时期城市建筑的精品,要留下“时代足迹”,要研究打造百年建筑、保留时代特色的问题;城市建筑要顺应自然,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地理、地貌、气候特征来建设;城市要适度留白,要适当留下给未来建设的空间,使得城市成为每个时代年轮足迹的空间载体。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引总规划师认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土地权属的制度安排,以及信息化交流快捷化是特色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规划应当区分来应对,一是要新旧分开,老城的现代化过程,需要进行微更新;二是层次分开,区域层面要强调构建城市整体秩序,中观层面要注意把握“度”的控制,尤其是体量、高度的把控,特色空间、特色要素的植入不能太突兀,要让特色成为城市跳动的精灵和音符;三是微观层面要强化空间营造,尤其要注重满足各类人的需求,这个层面要细致入微。

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桂秋院长对我国城乡特色危机的表现进行了梳理:中西雷同、缺乏时代特征、缺乏地域特色、城地失调等。这些表现构成了我国“千城一面”现象。解决城乡特色危机的应对之策包括:第一,将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空间形态有机融合,城乡就会有特色;第二,充分利用城市设计手段,尤其是具有战略导向的总体城市设计,推动城市空间艺术基因的回归;第三,用生态文明理念应对特色危机,让城乡仿佛从地上长出来一样;第四,强调街道特色的打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段德罡教授首先分析了城乡特色缺失的原因,包括城乡建设缺少制度制约,老百姓现阶段缺乏对审美的追求,城乡建设求量不求质,乡村中要求平等的现实,村民的主体责任缺失等五个方面。随后,段教授分享了基于西北三益村的精彩实验案例,他探讨了规划师如何将“三合”理念融合在整个规划建设过程当中:第一,与天地相合,尊重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第二、与传统相合,在空间中展现文化的美德,包括建筑废料资源化、建筑材料乡土化、弃置器具记忆化等;第三、与人相合,规划过程其实质是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的过程,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打动村民、引导村民,共同营造乡村特色环境,规划师与村民在其中的角色均不可或缺。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正伦总经济师结合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实践工作,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乡村环境整治,它的内涵实质是特色、田园、乡村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所谓特色是指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包括田园风光、田园建筑和田园生活;乡村则包括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和活力乡村。思路上更加注重多类型、多路径的探索,空间设计上提倡“小、曲、绿、土、新”的设计手法,更加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塑造,发挥村民自主建设的热情,真正在特色营造的过程中实现乡村复兴。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刘奇志局长通过分享几则故事,阐释了他对于城乡特色保护提升的看法。要解决城乡特色危机,核心是对城乡特色的认知,首先要认知到它的价值,才能对保护有行动。而在相应的城市规划中,既可以利用现有的规划手法对城市特色进行主动的塑造,也可以通过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真正将城市特色的彰显落到实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立教授结合480个村落调查数据,指出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乡村建设有一定的城市化现象,仿古、仿洋建筑盛行;二是不到位的外部干预造成的乡村风貌破坏问题;三是缺乏组织机制;四是规划师关于本土特色认知不足,理论层面也存在缺失。在此基础上,张教授提出以下应对策略:第一,特色危机是世界各国的阶段性问题,我国对待这一问题也要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第二,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发挥民间团体作用;第三,注重传承传统与时代相融,培养特色工匠;第四,立法保护村庄风貌与建设,目前关于小城镇特色化规划的相关规范编制也在加速推进中。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毅栋总工程师介绍了应对城乡特色危机的杭州经验。第一、杭州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城湖关系的保护和处理,对西湖周边高度、体量进行了严格管控;第二、城市发展理念根植于本地特色,并有所传承和发展,从原来的小山水到现在的大山水,从追求精致和谐到现在追求疏朗开阔格局;第三、保老城、建新城的空间发展策略,把新的城市功能布置在新的城市空间内,尤其是把城市建设重心从西湖周边向钱塘江两岸迁移,对杭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袁锦富最后总结并阐述自己观点:首先,特色塑造认知是前提:特色危机源于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价值的认知模糊,奇奇怪怪的当代建筑是缺少文化自信。其次,特色保护需要合理利用:对历史文化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利用是对历史文化的活化和发扬光大,对大地景观的保护利用必须与提升农业、农民增收、服务城市相结合,产业景观也是特色的组成部分。第三,特色规划需要系统思维:过去我们较为关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在当今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与环境图底关系倒置的情况下,研究生态空间的合理预留和城市结构形态的控制已经是当务之急,特色规划也不仅是空间,还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第四,特色塑造需要当代作为:一方面今天的建筑应当努力成为未来的文物,另一方面今天的作为应当为后人留下空间。第五,特色塑造需要明晰的问题:特色塑造首先是为原住民营造宜居家园,而不仅仅是打造外来者的休闲乐园;脱离地方文化的拿来、复制不可持续;特色塑造协调是重点,传导是保障,双修是核心,需要更加关注农村;特色创造必须以协调、优美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