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党建强会> 正文

毛其智:朴素的城乡规划工作者

——2018年度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风采

2019-09-17 13:5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一、主要成就

1985年起作为吴良镛教授的助手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专业为城乡规划,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城市研究相关领域。

2003-04年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子课题“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研究”组长和报告起草人,获“荣誉证书”。

2003-06年参加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任“国外城乡规划法研究”项目负责人。2007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讲第二十六次专题讲座“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005年任《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常务副主编,撰写2005年起至2017年每年卷的“中国城市发展综述”。

2007-08年任《2007-2008城市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协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综合报告执笔人。

2009年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国人居署共同编写的《中国城市状况报告》(中英文)执行主编和第一撰稿人,已出版《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四卷。

二、城乡规划研究

1. 参与吴良镛主持的北京市西北郊文教科研区发展规划研究,1987年完成研究报告(主要撰稿人之一),为中关村科学城早期开创性研究。1991-97年在加拿大资助项目“亚洲城市研究网”任清华大学课题组首席研究员,选择中关村科学城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并应用于中关村多项建设规划编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吴良镛主持)骨干成员,1997年建设部鉴定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工作包括:协助撰写重大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申请书;任规划组长完成《无锡县县域规划》,成果通过江苏省和建设部联合评审,认为“是一个高起点、有新意”,“可供操作、适宜管理的新颖的县域规划”;主持建设部“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的建设标准和量化指标研究”,研究报告形成1995年全国第二次乡村城市化研讨会基本文件。

3. 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和具体组织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基本理论和典型范例”(吴良镛主持)。组织十多个科研单位,分为经济、生态、交通、小城镇、旅游、空间发展等课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带动整个地区繁荣和健康发展”的目标。研究成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2002年出版(吴良镛 /等著,毛其智为第二作者)。评委会认为“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重要的区域规划实践,也是一次区域规划方法论的成功探索,对全国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编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符合京津冀北地区发展的需要,工作有很好的创新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2016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 参加吴良镛主持“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获2005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8年主持“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获北京市2008年度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一等奖。2009-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城乡统筹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环境”任第二负责人(第一负责人吴良镛)。2012年参加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研究”,任城市文化与人居建设组副组长。

5. 198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卷的词条撰写。2000年起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建筑?园林?城市规划”部分编辑组织与词条撰写,2009年获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2015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科学”(含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副主编,具体负责全卷的组织编写工作。

6.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城市空间规划的微观模拟研究”[51078213],“中俄城市空间发展模拟研究学术交流”[51311120081],“基于空间结构形态的城市能耗和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 [51378278]等。

三、城乡规划新技术应用

1. 创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1993年在清华举办GIS/RS等新技术在城乡规划中应用专题讲座。1994年起将“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列为建筑学院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必修课。1995年创建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并逐步完善软硬件设备。实验室现已具备应用3S技术综合能力,其软硬件条件与国际同类院校相当。实验室负责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的清华校园网络ArcGIS系统为亚洲地区均为首例,2004、2006年分获ESRI-China ArcGIS最佳软件应用奖和最佳教学推进奖。

2. 近年来开展多项GIS/RS课题。与吴良镛共同撰写学术论文“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指导的研究生在首届全国城市规划虚拟现实与三维视景仿真方案竞赛中获一等奖。实验室应用高精度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北京城市建成区的精确几何校正和多信息解译,通过历史地图、历史航空影像及现代卫星图像叠加比较,对北京旧城的空间演变进行量化分析,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规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法。1997年被评为全国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城乡规划教学研究

在清华大学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系列讲座、城市历史与理论、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文献检索等课程;特别开设出三门研究生新课: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近现代城市规划引论和全英文的Introduction on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作为指导教师多次参加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北京城市设计”研究生短训班;2002年与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合办研究生“城市设计研讨班”。2009年起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研究生“清洁能源城市设计研讨班”。2011-2014年主持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三校低碳联盟资助的“低碳城市设计”合作研究项目。1998年、2012年两次被评为“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并获“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五、国际学术交流

获1987-89年度德国国家科技交流奖学金,1993年度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项目基金,1996-97年度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研究基金,多次赴国外访学交流及开展合作研究。2005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院士。

1. 1998-99年任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科学委员会秘书长,为在我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建筑界最高学术会议做出贡献。2005、2008年两次当选世界人类聚居学会副主席,2008年在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期间主办“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合作伙伴会议和世界人类聚居学会年会。2006年起任《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副主编(国内唯一英文专业期刊)。

2. 近年来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包括:

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发表论文并讲演:“中国高等学校的建筑教育”。

2009年在乌兰巴托举行的“亚洲建筑师协会第15次建筑论坛”作主旨报告“中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0年参加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第五届世界城市论坛”,应邀在对话会议“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中的城市”上发言。

2011年在日内瓦举行的“2011年世界工程师大会”(WEC2011)上作主旨报告“特大城市发展与节能--中国城镇化的挑战”;在大韩民国文化财厅成立50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作主旨报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与展望--以北京为例”。

2013年应邀在莫斯科建筑学院作学术报告“中国城镇化与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

2015年应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公室邀请在曼谷“亚太区可持续城市发展伙伴关系研讨会”作大会报告:“中国城市新议程”。

2018年赴马来西亚参加联合国在吉隆坡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在世界城市日专题论坛上作报告:“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在意大利规划学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论坛边会上作报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创建人性化城市空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