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重庆城市专题推荐——城市名片——活力之城 > 正文

重庆璧山区:缺水之城到“活力水城”的嬗变

2019-09-09 09:26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紧邻重庆主城以西的璧山区,无大江大河过境,过去人均水资源量仅560立方米,资源性、工程性缺水一度十分突出,属于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区。

2014年5月,璧山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此后,该区便大做治水兴水文章,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在西部缺水地区大胆尝试打造“活力水城”。

“活力水城”首先必须水量充足。四面环山,无大江大河过境的璧山,通过外域调水缓解资源性缺水问题。新修、改扩建水库、湿地,整治河流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让璧山逐步走出了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的困境。

一手外引活水,一手治污净水。璧山大力开展山坪塘、水库整治,鼓励养鱼业主转产。采取换水、清淤、消毒、晾晒、栽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多种方式净化塘库水质。同时,大力整治河流周边污染源。关闭污染企业和养殖场,在河道以及湖库中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实施水生态涵养,在新建库塘、河岸实施水域绿化,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站,实施河湖库连通工程。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璧山饮用水源95%以上达到优质水源标准。城区公共水体水质、中小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现了水清、水畅、岸绿、景美。

此外,早在2010年,深受缺水之苦的璧山,便开始了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推广。去年以来,璧山坚持中水管网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中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配套的原则,城市和集镇发展到哪里,中水工程就建设到哪里,中水管网也同步跟进建设到哪里,确保中水最大程度地得以有效利用。目前,全区已铺设中水管网70余公里,中水回用率达到35.8%,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截至目前,璧山城区水面占比达10.8%,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5平方米,溪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公里。全区已由“十年九淹”的脏水缺水地区,向“山清水秀,人水和谐,水兴惠民”的宜居城市转变。

去年11月30日,璧山正式跻身“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对于璧山的城市提质而言,这无疑是又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不仅如此,为了增强城市的水灵气,近年来,璧山着力打造水城相融的“大水系”之城。

因为缺水,璧山非常注重外域调水。为了破解缺水难题,于2015年实施长江引水璧山连通工程,并于近期完成试运行调试。

今年3月25日,滚滚长江水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经过长41公里管道内的奔涌到达目的地——璧山区城市新区水厂。至此,长江引水璧山连通工程正式通水。同时,璧山城市新区水厂一期工程完成试运行调试,通过市政管道,将经过工艺处理的长江水输送到璧山城区,30余万城区群众首次喝上长江水。

长江水到来后,缓解了璧山城区自来水供应“靠天吃饭”的局面。在这之前,璧山城区自来水原水主要取自三江水库、盐井河水库、同心水库等地,由于近年来这些水库入库水量远低于出库城区供水水量,直接造成水库水资源缺乏。因此,只有通过引入大江大河才能满足城区用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璧山城区每到用水高峰期,用水量急剧加大,日均用水缺口有3万吨左右。而现在长江引水璧山连通工程每天可引入长江水6.5万吨,通过在璧山城市新区水厂进行处理,每天可向城区供水5万吨左右,为璧山区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城市生产生活供水状况,发挥了较大作用。

目前,璧山区正积极配合开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相关工作,将新建一系列骨干水利工程,通过调引长江、嘉陵江水破除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增加城市饮用水、工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让长江水、嘉陵江水成为璧山供水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璧山将继续按照城市建设“遇沟不填、遇水架桥、水利建设优先”的原则,以“一河六湖十八湿地”为构架,持续建设水库、湿地。

实施引水调水入城,构建河湖、河库、库库水域联通体系,加快形成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水系相融相通。

持续开展水系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分类整治沿河护岸,修复沿河岸线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形成流域水系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巩固提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内涵品质,建成一批水文化、水生态、水景观工程,进一步实现“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的相依相融,构建“水清、水畅、水美”的生态“大水系”之城。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