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重庆城市专题推荐——城市名片——活力之城 > 正文

三峡商圈:重庆未来的活力文化之城

2019-09-06 17:29 来源:重庆晨报

秋色绚丽的沙坪坝区三峡广场商圈。何超 摄

本报记者 李斌 摄

提起沙坪坝三峡广场商圈,许多重庆人和在重庆读过大学的人们都不会陌生,曾经被众多大中小学和高校包围的这片广场,陪伴不少人度过了他们最为难忘的青葱岁月。

沙坪坝三峡广场商圈是重庆主城区建设最早的商圈之一,而作为首批“中国特色商业街”,它曾是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然而,如今的三峡广场商圈发展滞缓:0.27平方公里商业面积过于局促,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商业业态档次不高等问题凸显。

而随着成渝客运专线的建设、成渝一体化的加深,三峡广场商圈已成为辐射西部区域的桥头堡、面向渝西的重要客运门户。因此,给三峡广场商圈来一次全面的扩容、提质、上档势在必行。积极拓展新的高端商业空间,充分推动沙区文教优势向产业延展,成为实现商圈华丽转身的主线。

按照规划,将以原有商圈为依托,近期率先启动141.65公顷核心层级商圈建设,进而向四周拓展,中远期形成总面积为831.7公顷的泛商圈概念。

未来,沙坪坝三峡广场商圈因有机融入沙坪公园将被打造成如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情景购物公园,这里不仅是高端品牌齐聚的时尚之地,还是青春潮流洋溢之区,最重要的是将会在商圈的拓展过程中,着力凸显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等最具现代感的内核,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不再是一个“圈”的概念,而是带来一种“文化活力之城”全新体验。

水景长廊建设

将推动商圈内部景观提升

要推动活力文化之城建设,各种景致的打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近两年来,商圈以城市综合整治为核心,将原有商圈内破旧的两条小巷道,分别打造成为英伦和北欧风情街区,王府井百货和融信大厦现代化的改造正一步步推动商圈的变化。

明年春节前,市民们熟悉的三峡广场景观长廊就将完成华丽变身。

自1998年三峡广场修建以来,三峡水景便是核心景观,不少人还在这里看过水幕电影。“不过这些年渗水厉害,影响下面商铺。”商圈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水景两侧也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新方案在原有近100米长的水系地面,以浮雕形式再现朝天门至三峡大坝流域的12处著名景点充实三峡情怀。其中,这12处景点包括朝天门、涪陵北岩题刻、丰都鬼王石刻、忠县石宝寨、万州三峡移民文化、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巫山十二峰、巴东纤夫号子、秭归屈原故里、南津关三峡人家、宜昌葛洲大坝。

铺在地面的浮雕约6厘米厚,不像以往的水系和现在的花坛,行人可在浮雕上自由穿行。三峡广场水景以往留给大家的印象是喷泉,改造之后的水景,没有喷泉但新增有水雾功能,看上去三峡风光更唯美。

同时,沿高铁站南侧还将增加屋顶绿化,营造空中花园,并串联沙坪公园,打造空中花园主题的景观廊带,增加商圈的游玩趣味性。

沙坪坝火车站

将打造成为商业综合体

景观打造好了,那么市民们又能在这个情景购物公园里买到些什么呢?

按目前规划,沙坪坝火车站交通枢纽所在区域未来将打造为成渝高铁城市综合体,有效填补三峡广场商圈商业综合体空白。该综合体预计商业商务设施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结合高铁和轨道,以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模式,建设地标式城市综合体:地下发展特色精品店、特色餐饮等生活服务型业态;地面打造类似协信星光68、龙湖北城天街等中高端购物中心;高层发展商务办公或商务酒店,顶层部分构建高档次景观餐厅。

随着成渝高铁城市综合体的打造,三峡广场步行街将“南拓”至小龙坎、石碾盘区域,“北延”至陈家湾区域,核心商圈将从当前的0.27平方公里扩容至1平方公里,扩大近3倍,形成一个辐射周边区域6平方公里的“泛沙坪坝大商圈”,总建筑面积达到434.75万平方米,商业商务建筑面积扩大到231万平方米。

三峡广场商圈

将凸显教育文化创意元素

抓住沙坪坝区是全市教育大区的特色,沙坪坝商圈将打造“教育培训MALL”,构建集文化辅导、素质教育、亲子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教育生态MALL”,让商圈成为长江上游科教基地、西部教育培训基地和面向西部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这里不仅有具备学龄前启蒙教育培训、中小学课业辅导培训、青少年才艺培训、兴趣爱好培训等功能的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而且还将有以技术工作者为主要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以企业高管为主要群体的高端综合提升培训中心。同时,还将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打造远程教育服务中心。

除了学校云集,沙坪坝区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的文化大区。因此,在如今的重庆师范大学附近,商圈将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街区。

这里不仅将有以文化展览、创意沙龙、艺术论坛、行业交流、创意秀、文化传播等为主体功能的文化创意展示中心,还将打造个性DIY体验馆,为市民提供不同的行业工作情景体验。除此之外,将积极引入文化创意领域高端人才,落实以其为核心的文化创意设计、制作、肩包、拍卖等一条龙产业体系。本报记者 李晟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