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催生珠三角经济新气质

2018-07-20 10: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刘大江 刘宏宇

站在大屿山脚下,香港人温俊文眺望远处气势雄伟的港珠澳大桥,憧憬不久以后的生活:上午在珠海的公司上班,傍晚躺在维多利亚港畔的家中沙发,惬意地品啜咖啡……即将全线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串联起珠三角和港澳“一小时都市圈”,更激发了人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图景的巨大想象。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珠三角,如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正在崛起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将重塑世界经济版图,还催生了珠三角地区经济新气质。

粤港澳大湾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

世界湾区经济,一直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等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将为世界提供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2014年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四连增”,其经济规模,2016年超过世界第12大经济体俄罗斯,与全球第11大经济体韩国相当。

与世界级湾区横向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面积,比其他三个湾区面积总和还大,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创新气质:改革开放的辩证法

“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曾像一扇无形的“玻璃门”,横亘在珠三角和港澳之间,制约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深度融合。

然而,在改革创新思维的主导下,这种制度复杂性完全可以由劣势变成优势。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认为,由上至下与多方协商的特点,决定了由政府与市场交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利用制度的多样性重塑湾区经济发展模式。

这是创新引领的辩证法,更是珠三角地区近40年改革开放厚积薄发的内在气质。

深圳的人才、科技资源,当初几乎为零,经过近40年不懈努力,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1位;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9%。

从“一穷二白”到“富甲天下”,从偏远渔村到“未来全球创新之都”,深圳靠的就是改革创新。

创新气质,还体现为珠三角提前布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不久前,老牌国企广州无线电集团,一口气聘任了包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在内的9名院士担任企业顾问。

深圳设立4家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还积极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等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数据显示,深圳企业和机构在海外新设立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中心,累计已达370多家。

区域“龙头”的锐气、勇气和朝气

敢为人先的锐气、大胆改革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时代赋予珠三角的新气质,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3个片区体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珠海横琴岛,脚下土地的今昔巨变,阐释了“沧海桑田一瞬间”:10年前,这里还是野蒿遍地的荒岛,如今1200多家澳资企业与1000多家港资企业落户发展,注册资本超过1700亿元。在南沙片区,总投资额超过2500亿元的90多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吸引世界500强投资设立企业335家,内地上市公司投资设立企业625家,纳税过千万企业达627家。

珠三角在区域合作中,还体现辐射带动的“龙头”气质。

两年前,由广东倡导发起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成为国家战略。13年泛珠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经济活力加速释放:签约合作项目逾3万个,总金额6万亿元;推动设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计划达到1000亿元,包括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改善等多个投资领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经济新引擎,一个辐射东中西部地区、更大更包容更国际化的开放平台将日益显现。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尹稚:城镇化要从“进得来”到“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