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将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融入江苏功能区战略

2017-12-27 08:5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沈坤荣

● 比较世界三大湾区可以发现,湾区城市群有效整合了创新资源与全球市场,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成熟的湾区城市群拥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 江苏正在高起点规划“1+3”重点功能区发展,需要将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规划定位,以全球眼光对两大功能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

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将城市看作经济增长的引擎。城市空间集聚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致使市场边界不断扩大,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不断下降。此外,城市空间集聚有利于劳动分工、促进知识溢出,产生正向外部性,促进创新并带动收益递增。城市群是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集聚的产物,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利用,并进一步推动区域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和健全的协调机制。高端的城市集群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加快生产要素集中、公共服务均衡化和环境保护。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深度开放,各种要素向湾区快速集聚,沿海港湾地区高速发展,形成了以世界级港口为基础、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以广阔腹地为支撑的湾区城市群。可以说,湾区城市群由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与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这种特有的经济格局是海岸贸易、都市商圈与湾区地理形态的聚合体,湾区城市群对于区域转型升级、资源的高效配置、技术变革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一般包括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目前世界三大湾区分别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

比较世界三大湾区可以发现,湾区城市群有效整合了创新资源与全球市场,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成熟的湾区城市群拥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因临近海湾,湾区具备避风、防冻的优点,适宜建造港口群,形成发达的港口城市。港口城市处于对外开放前沿,便于招商引资、引进消化再吸收新技术,是高端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门户。高度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成为湾区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载体。湾区城市群往往包含移民城市,容易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的移民文化,有利于公正有序、高效便捷的现代市场体系的构建,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化,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此外,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极大地提高湾区的创新能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湾区城市群率先打造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完善的城际基础设施、发达的航运功能、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逐渐向腹地延伸。网络化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货物运输成本,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外溢效应的发挥,有利于湾区城市群与广阔腹地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劳动、资本、人力资本、信息向湾区城市群集聚,共同支撑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涌现一批跨国企业与国际知名品牌。而湾区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也吸引高素质人才居住,知识外溢效应显著。

世界三大湾区城市群注重统筹规划的实施,由于横跨多个平行的行政区域,湾区城市群需要统筹规划的范围包括:城际基础设施的衔接、产业结构的平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东京湾区除了统一的大东京规划之外,每个地区也各有规划,所有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都由智库完成。纽约湾区的统筹规划由跨行政区域的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简称RPA)完成,从上世纪20年代起,该非政府机构负责研究指导纽约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2014年RPA启动纽约大都市地区第四次发展规划,致力于从区域视野解决就业、贫穷、基础设施、气候等问题。旧金山湾区建立的区域治理机制涵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空气质量等方面,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接近20000美元,未来以上海为核心、涵盖江苏、浙江沿海沿江区域的上海湾区城市群,由于有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必然会在未来5-10年中成长为世界级湾区城市群。根据“一体两翼”的发展构想,上海湾区城市群的重要一翼是扬子江城市群。江苏未来的发展,就是要积极顺应湾区经济的发展趋势,将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融入“1+3”重点功能区战略,及早规划,准确定位,在新一轮发展中谋取先机。

高标准规划,将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融入“1+3”重点功能区发展规划。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是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从纽约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来看,不但拥有世界级金融与商业中心,其他功能区差异化特征非常明显,如纽约是世界金融的中央枢纽和全球商业中心,康州是全美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新泽西州是全美制药业中心。当前,江苏正在高起点规划“1+3”重点功能区发展,需要将湾区城市群发展理念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规划定位,以全球眼光对两大功能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要聚力创新,充分利用扬子江城市群制造业发展优势,依托上海这个全球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提升沿海经济带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升级和沿海经济带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块,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要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空间广阔和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展。

打破地理边界,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湾区城市群的共同特点是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区域内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以及公共服务在内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建立超省级的基础设施规划控制中心,提升交通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源、水资源供应体系,实现区域内油、气、电、水同类型同网同价。二是建立省级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结算中心,推进区域内公共设施和服务互联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卡通”。三是补齐江苏北沿江和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和长江过江通道建设的“短板”,在加快北沿江高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江北及沿海城市城际轨道交通,使泰州、扬州、南通、盐城等地与上海及苏南城市深度融合。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建立跨行政边界协调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上海湾区城市群协调机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一是推动建立具有准行政区权限的上海湾区经济区,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行政边界制约,实现湾区内部资源整合与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设立跨扬子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两大省级功能区的协调机构,合理规划两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功能区之间与功能区内部错位发展。三是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内城市间交流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实现湾区内部的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推动湾区经济的一体化。

聚力创新,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要把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作为江苏主动顺应上海湾区城市群发展的第一方略,不但使人才“引得来”,还要使人才“使上劲”,更要使人才“留得住”。一要根据功能区定位,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避免区域间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二是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公共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与补助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低成本创业环境。三是加强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衡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推进租售同权,降低湾区内生活成本。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降低准入门槛,使各类人才成为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尹稚:城镇化要从“进得来”到“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