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东莞-东莞形象-现代生态都市 > 正文

东莞:现代生态都市的具体实践

2017-10-16 15:44 来源:东莞市城乡规划局

生态环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东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正在编制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均提出了以“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东莞市将坚持绿色引领,从强化统筹、突出宜居、生态优先和特色保护四个方面出发,建设现代生态都市,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强化统筹:水乡经济区实践

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简称水乡经济区)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地区,毗邻广州,是珠江东岸唯一的岭南水乡。包括麻涌、中堂、道滘、洪梅、望牛墩、高埗、石碣、石龙、沙田和虎门港等10镇(街)1港,总面积5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2012年起,东莞市积极谋划以经济区概念推进水乡经济区统筹发展,并上升至省级发展战略,定位成为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先发展先导区、穗莞战略合作重要平台,为全市统筹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水乡经济区提出了“统筹发展、减量增长”的整体思路,就是要实现“两统、两增、三减”的目标。其中,“两统”是统筹空间格局,重构水乡空间价值,实现宝地宝用;统筹利益格局,设开发权转移集中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两增”是实现经济增长,包括经济总量增长和地均效益增长;实现幸福指数增长,提升优质生活质量。“三减”是减低效用地,不增加建设用地,节约土规建设规模指标;减污染排放,降低污染排放总量,提升水环境质量;减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总消耗量和单位GDP能耗。目前,水乡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华阳湖湿地公园、龙湾湿地公园、望牛墩水乡公园等重要功能节点。

二、突出宜居:小山小湖保护与利用

为打造山水东莞、生态东莞、美丽东莞,切实保护好现小山丘、小水面、小绿地等小尺度的生态环境,东莞市政府于2014年启动“小山小湖”利用与保护工作。对全市“小山小湖”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切实加强对东莞生态本底的保护,避免“大填大挖”.按照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保护山水景观的视线,保全自然生态与景观资源的完整性和特殊性,塑造具有东莞特色、望山见水的城市风貌。加强对“小山小湖”的保护,利用“小山小湖”和边角闲置地块,建设一批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三、生态优先:生态园生态低碳示范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市中北部的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交界处,总面积35km2,成立于2007年。 2011年入选首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2013年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生态园是东莞宝贵的连片增量资源,对于这样一张“白纸”,其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尤其重要,其产生的环境效益与统筹效益远远大于其直接的经济产出。如何能够起到整合周边镇区资源形成集合产业链的作用,充分考虑与松山湖园区的关系,避免同质化同质竞争是其考虑的重中之重。

生态园的建设不仅仅是从产业发展本身出发,而更多是从区域统筹角度来考虑,承担着生态环境修复与协调周边各镇发展不平衡的重任,希望通过重组各镇的空间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及提升。

生态园以治水为先,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建立各镇在持续城市化过程中的共同利益关系。未来重点打造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将生态园发展成东莞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高端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区。

四、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和灵魂,是城市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水乡特色尤其明显。东莞立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莞城作为县治也有1200多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居住;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改革开放后发展为着名的“世界工厂”城市;凭借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价值,东莞于1993年被公布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东莞市组建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主导,副市长为副组长,市规划局、文广新局局长及各相关镇街领导为组员的“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同时启动《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的编制。以名城申报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具有东莞特色的城市风貌形象。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高水平保护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