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东莞-东莞形象-一制造名城 > 正文

大数据解析“世界工厂“东莞制造业发展前景怎样?

2017-10-13 11:4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叶永茵 郭文君

大数据解析“世界工厂”

大数据解析“世界工厂” 东莞制造业发展前景怎样

松山湖(生态园)有22家企业入选“倍增计划”.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开栏语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作为“中国制造”的“晴雨表”,以制造业着称的“世界工厂”东莞,未来将往何处去,尤被外界关注。去年12月,东莞历史性地提出“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的目标,并强调在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基础上实现万亿元。

如何在突围中抵达“万亿俱乐部”?今年,东莞提出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从政策要素、产业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等多个维度,“以最大决心和最强力度支持企业倍增发展”.

规模与效益的倍增,能否复制更多像步步高系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实现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在东莞的快速汇集,打破对人口红利、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的依赖,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创新?

为了全方面观察“倍增计划”下东莞制造业的新动向与新趋势,从今天开始,南方日报推出“探寻莞企倍增密码”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策划:南小渭 靳延明 统筹:郭文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叶永茵 郭文君

此次入选的214家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包括200家试点企业及14家名誉试点企业。包括民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已上市或已挂牌“新三板”及上市后备企业等四个类别。它们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规模大小等情况如何?这些数据背后折射了东莞制造业怎样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泛松山湖片区独占鳌头

从试点企业所在镇街(园区)分布来看,松山湖(生态园)企业数量高达22家,占比达10.3%,均为高新技术企业,涉及光电、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创新领域。易事特、大疆创新、生益科技等都是国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

入选试点企业代表松山湖产业发展的主流,某种意义上也是东莞未来的方向。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殷焕明表示,将园区打造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企业总部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引擎。

松山湖(生态园)与周边镇街的联动发展,有望率先成为全市片区联动发展的突破点。在东莞市“十三五”规划中,详细阐述了“创新核—创新轴”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东莞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以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串联起散裂中子源、大学创新城以及寮步、大岭山、大朗、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石龙共9个镇。

从企业倍增名单来观察,“创新核—创新轴”所在区域坐拥68家试点企业,占比超过30%.特别是环绕松山湖的寮步、大朗和大岭山三镇,分别有17、11和6家企业入选,占比15.7%,松山湖的创新资源外溢初见端倪。相比而言,处于“创新核—创新轴”的其他镇,入选企业数量较少。

传统强镇长安、虎门、厚街所在的滨海区域表现依旧抢眼,再加上沙田,共有37家企业入选,占比17.3%.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涵盖凤岗、塘厦、清溪、黄江、樟木头多个镇街的临深片区,入选企业有34家,占比15.8%.近年来,东莞尤其是临深片区凭借区位优势承接深圳的带动和辐射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名单中,塘厦、凤岗各有9家,清溪有8家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试点。

相对上述三个区域,东莞中心城区稍显逊色,南城、东城、莞城、万江的入选企业仅有27家,仅占12.6%.其中,作为东莞中心区的南城,入选倍增的企业仅有6家,占比2.8%.

在观察人士看来,此次试点名单以制造型企业居多,而南城是一个金融机构相对比较聚集的区域,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因此,未来南城可发挥更多金融创新的优势,为推动企业规模和效益倍增提供新动力。

新兴战略产业异军突起

以所处行业为坐标系进行分析,入选企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最多,高达86家,数量占比达40%.这些企业2016年的营业收入高达2717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倍增企业总收入的77%.电子信息产业已是东莞工业当之无愧的支柱。

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隐形巨头们也在悄然崛起。生产手机触摸屏盖板玻璃的瑞必达在短短3年时间迅速成长为行业前三强,并成功登陆新三板。产业链的完整造就“一轮明月众多卫星”的星月齐辉新格局。如占据国内手机销售前三甲的华为手机和OPPO、vivo手机,不仅实现千亿产值,而且带动捷荣科技、瑞必达等一批配套企业的崛起。为其配套提供自动化设备的企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如润星科技、金龙机电、天机智能等均名列倍增企业名单。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分量也不容小视,两类企业数量达54家,占所有企业数量的27%,位列名单第二。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三类企业占倍增企业总数的比例更是高达70%.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领域作为倍增的重点扶持对象,是基于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的特征。众所周知,东莞的产业链趋向成熟完善,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项目迅速落地倍增,对周边行业的拉动很大,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优化整合,形成新的集群效应。

东莞市中小企业局局长郑文志说,像华为等大型企业在发展中会对小企业有资源辐射,如零件、系统集成会分发配置给中小企业加工生产,所以扶持龙头企业是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的抓手。

在倍增名单中,出现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身影,数量分别为9家与22家。譬如,国内知名的PVC材料企业银禧科技,近年来涉足3D打印耗材领域,成绩不俗。致力于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的德尔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凭借着完善的产业配套,东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赶超传统制造业的势头。

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倍增

数据显示,214家企业2016年营业收入规模高达3674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2382亿元,整体增长54%.试点企业规模涵盖大中小型企业,以企业规模为观察坐标,其中营收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10至100亿元企业35家,0.2至10亿元企业有173家,后者占比高达80%.从数据可见,“星星满天”仍是东莞产业结构的真实写照。

“从前的观念要改变,大企业可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在林江看来,企业规模大,带动作用无疑更明显。东莞应着重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率先倍增,形成产业和区域的聚合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以达到城市转型升级的目的。

全产业链的模式已经被内衣界的“龙头”都市丽人提上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都市丽人计划在凤岗增资建设一个智能制造工业园,构建整个行业的大联盟和全产业链。

郑文志认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有各的优势,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此次“倍增计划”也在着重关注小微型企业。

试点企业中约60%的企业认为能在3年实现倍增,40%的企业认为能在5年实现倍增。以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基数,预计到2019年底,试点企业总体收入规模可达6918亿元;到2021年,总体收入规模可达8908亿元。

“单单让这些企业倍增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于通过这些企业试点,让所有企业能够得到倍增,东莞新旧动能的转换得以顺利推进。”郑文志说。

倍增计划向内资企业倾斜

以内外资为坐标,记者梳理发现,入围倍增试点名单的内资企业有154家,占比高达77%,外资企业仅占23%.

在制造业全球布局调整加快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涌入东莞,参与到东莞的经济建设当中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2016年,东莞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300万元及以上)9141宗;其中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20宗。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最新发布:2013至2016年的百强企业中,东莞内资制造业税收增长了44.48亿元,年均增速54.9%,占百强企业纳税比例由7.3%提升至20.1%.

在内资加速发展之下,东莞倍增计划重点倾斜内资企业。郑文志分析,近两年,东莞的内资企业在产业调整方向和转型升级上更为灵活,更加注重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相对而言,外资企业由于过于依赖传统要素,难免出现增长缓慢的情况。

细看东莞引进内资的来源,深圳“老大哥”撑起了小半边天。以2016年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为例,超过三成来自深圳。倍增计划有望推动深圳企业加速在莞布局。入选倍增名单的东莞市澳星视听器材有限公司,2008年底正式从深圳搬迁至东莞塘厦,企业正计划将把总公司搬迁至塘厦,藉“倍增计划”契机发展。

在观察人士看来,东莞的内资企业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加上倍增政策大礼包,预计内资企业的发展将再度加速。

■亮点直击

补齐东莞金融创新短板

月9日,东莞22个产业基金和类金融项目集中签约,总规模411亿元人民币。此举不仅补齐东莞金融创新的短板,也是东莞实施重点企业“倍增计划”的开局力作。

为了推进金融创新种子在东莞加速成长,东莞对发展金融、类金融组织正进行着各种新探索。3月9日,华南首个资本小镇“龙湾梧桐小镇”落户东莞万江,该小镇将通过一批投资基金、创业孵化器的聚集,打造高端金融创新聚集地。当天,国际知名创投机构美国风险投资学院与前海股权交易(东莞)中心达成战略协议,将美国风投的亚太区总部落户东莞,提升东莞在粤港澳湾区中的城市影响力。

“微直聘”助莞企实现“人才倍增”

东莞在“倍增计划”中重点强调关于优质人才的引进政策,引进更多优质人才支撑企业做大做强。在这一背景下,东莞诸多人才机构也主动出击,为东莞引进人才提供更多支持,助力东莞实现“人才倍增”.

记者留意到,东莞聚聘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就基于移动互联网特点、打造更高效的求职软件——微直聘。该软件不管是求职者还是招聘官,打开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微直聘”即可开始使用,让求职者和应聘者不再拘泥于时间、空间限制,第一时间在线上直接“职聊”,提高了招聘、应聘的效率。眼下,该公司不仅邀请知名企业入驻,更与各大高校达成战略合作,让优质的高校人才通过“微直聘”的平台,在线上与知名企业面对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尹稚:城镇化要从“进得来”到“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