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底气何来

2017-10-10 09:13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李思娴

当大国崛起成为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大城崛起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条必由之路。没有大城崛起,就没有大国崛起。

9月29日,《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审议通过,纲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我们将“怎样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个重大课题,标志着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迈出坚实步伐,也为昆明崛起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跻身“国际中心城市”行列,就是要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和“经济极核”,这样的国家战略之于昆明,是一种庄严的使命和责任。在昆明的决策者看来,这既是昆明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是昆明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那么,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路线图上,推动昆明从西部重要城市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底气从何而来?

审时度势的判断,也是尊重现实的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昆明新一轮发展“怎么看”“怎么干”,是全市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昆明的决策者必须认真回答的现实课题。为此,昆明市委对昆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得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它明确了昆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昆明未来的美好蓝图。

在市社科院原院长龙东林看来,昆明提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就是一个向西南西北方向发展、倾斜的过程。在先秦时代,从成都出发,向南分为东西两路,经过昆明,跨出国境,进入南亚地区,昆明是中原政权同南亚东南亚连接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而昆明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在抗战期间就非常突出,因为中国当时仅有的两条国际航线,一条通往河内,另一条通往加尔各答,都是从昆明起航的,这是中国和当时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

时间纵轴再往后移,1992年,昆明等20多个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地区政策,从全省格局来看,加上瑞丽、景洪、河口、腾冲4个沿边口岸开放城市,形成以昆明为中心,4个口岸城市为窗口的对外开放体系,而昆明在获得政策优势后,也积极启动了3个开发区建设,同时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经过多年发展,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教授甘立勇认为,昆明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全球范围谋篇布局,在对内引领的同时校准国际坐标,体现了昆明打造更高竞争能级的不懈追求。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对昆明意味着什么?

“这是审时度势的判断,也是尊重现实的考量。”甘立勇说,昆明已经从地理意义上的“内陆”变为经济意义上的“中心”,从传统“后方”走向开放“前沿”。如果昆明还是依靠旧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发展理念,简单地从数量上寻求突破、外延上追求规模,那么昆明要追赶并超越就无从谈起。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加快城市国际化已成为城市聚集高端要素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发展大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谁抓住了,就能形成领先发展的强势;谁抓不住,就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在追兵越来越少,标兵越来越多的情况之下,如果不自加压力,跨越发展从何谈起?昆明必须要彻底寻求“质”的突破、“径”的选择,“凤凰涅槃”方能“浴火重生”。

冲刺世界城市,依赖产业实力壮大

成为国际中心城市,是很多城市的梦想,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随着党的十八大带来的发展格局新变化,“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之下,以及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产业纷纷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昆明的经济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要站稳国际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依赖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在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尹峻看来,正在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昆明,早已开始谋划一场产业革命。自从实行188产业发展计划以来,在三次产业融合方面,二三产业的连接更为紧密。昆明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产业活力显著增加。昆明进一步突出了产业项目支撑,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昆明的工业产品库存持续减少,这有利于昆明在新的经济周期中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的贡献度。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择优引入产业和项目,不能‘放进篮子里的就是菜’。”龙东林建议,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构建起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也就是先东后中,再带动西部的发展顺序。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入地而言,是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机遇。对于产业转入地而言,如果我们不是在产业链的上游,不是在产业领先的高度上,而是无序地、不顾资源环境约束地进行产业承接,就只能延续传统发展方式,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这样一来,即使一时经济指标 “上”去了,最终还是会掉下来,而且还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或代价。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着重“建设”二字

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昆明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中心城市有差距。要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要“补的课”并不少。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昆明正不断认真研究总结,查找差距是什么,思考怎样补短板。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也一语中的,从不利局面中发现和捕捉有利因素——宏观环境“冷中有热”,我们要善于抓住热点;国家政策“变中有进”,我们要主动适应变化;昆明发展“稳中有升”,要继续趁势而上。

受访专家总结了昆明“短板”,既有老问题,比如昆明封闭与落后的特点还比较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昆明开放意识仍有待提高;也有新问题,比如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既有经济问题,比如现代制造业薄弱、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也有城市治理问题,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特大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开放合作等方面存在经验积累不够。

龙东林在受访时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注重产业培植,把产业培植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个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产业发展作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龙东林说,如果一味强调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事实上,昆明在这方面也是跌过跟头、吃过教训的。”龙东林回忆,1992年底,国家统计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对全国188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评比,昆明列第14位,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8。

龙东林分析认为,很大原因是得益于当时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比较配套,企业也很有积极性和活力,但后来一段时间都是我们着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自身的发展缺少思路,缺少办法,导致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就没有了后劲,多次错失发展良机,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城市竞赛中昆明逐渐掉了队。

这一观点也和尹峻不谋而合。尹峻表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想尽办法,齐力共举,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进一步帮助新兴的现代工业项目,寻找市场蓝海,进一步帮助工业项目类别的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形成系统性建设、差异化发展、协同化共生的良好发展局面。

受访专家一致表示这样的观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着重于“建设”二字,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一届地干,一代人接一代人地做,就一定能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是昆明的底气,更是时代的选择。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