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南京“开门”修编城市总规 邀请规划大师建言

2017-07-20 09:14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汪晓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78年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开始,这些年已先后经历了4轮规划编制和修编,此次已是第五轮。我认为,生态问题最应关注,包括生态走廊、生态绿地的规划和构建,之前一些区域已出现生态绿地被大量占用的情况。”

昨天下午,南京市规划局419会议室,8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南京”同时也是业界权威的规划大师,对编制至2040年的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真诚建言。

总规修编,城市发展重在“补短板”

据南京市规划局总体规划处处长罗海明介绍,现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已有效指导了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南京已成为第十一个进入万亿行列的城市;服务业比重由2007年的48.4%提高到58.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03%。

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有序增长,从2007年的741.30万人增长到2016年827万人,年均增速13.2%,尤其是2010年后人口增长率明显趋缓,2012-2016年年均仅增长2万-3万人。到2016年南京城市化率已达82%。

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由宽增量转向有限增量,用地结构逐步优化;多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发展布局也在不断优化。城乡交通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继续巩固。

但罗海明也坦言,南京城镇建设用地效益仍有待提升,当前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超过150平方米,超出国家规定的特大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地均产出效益也低,短期内难以形成集聚集约开发态势。老城和主城吸引力仍然较大,主城人口密度1.63万人/平方公里,接近副城的3倍。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表示,当前南京城市发展已从高度城市化步入城市转型升级新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等要求,南京展开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重在从品质、环境、文化、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补齐发展短板。邀请规划大师们提建议和意见,打响了南京“开门”修编城市总规的前奏。

多规融合,亮出城市鲜明特色

“纵观近两年不少城市的新一轮总规修编,基本都有3个着力点,即产业转型升级、人民生活康居和生态景观优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阐释观点。

以产业转型为例,上海提出2015年至2040年这25年间共减少25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减少的工业用地不搞房地产开发,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这个力度很大。从人民生活康居来看,“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都纷纷提出来了,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不断完善。

“过去规划注重城市和主城区的多,南京的这一轮规划修编,应对‘三农’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空间景观等的优化,保护乡土文化、乡村文明,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并留住乡土人才。”张泉深有感触地说,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成都、西安、合肥为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基地,这让他很意外:为什么没有科教资源丰厚的南京?!“仔细了解发现,成都有‘成飞’,西安能研制导弹,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而南京似乎有科技创新优势,但又说不上明显的科技创新特色。由此想到,一个城市的特色是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到底如何进行体系构建并系统提升,需要南京从总规角度做认真思考。”

实事求是,城市发展应尊重客观规律

“城市总规修编,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摒弃概念化的规划内容,不规划面子工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弘毅言辞恳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姚士谋建议南京认真研究城市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问题,“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充分考量公共设施容量,伦敦海德公园等几个大公园面积都是五六十公顷,反观我们,退休的人跳个广场舞都没有地方。七八年前,我们给省内一个城市做规划时,做过土地承载力研究,当时这个城市的近期人口规划为常住人口300万人,但我们测算后发现,当人口达到250万人时,土地、用水等等都成问题。城镇化,应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合理的人口规模认证也是必要的。”

“城市总体规划应站得高、看得远,但也不能好高骛远。”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原院长孙敬宣直言,曾有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南京要建“国际化大都市”,从现在看这个定位有点高了。

姚士谋也认为,功能向国际接轨,并不等于就是国际化大都市。不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定位还是应该坚持,很重要。

“这一轮东部地区城市提‘现代化城市’是可以的,这也与中央提出的‘两个100年’的目标有所对应。”张泉认为。

土地集约,为城市发展留白

过去几年,姚士谋常常到香港高校讲课,他发现香港的土地利用高密度、高效益,人均建设用地不足50平方米,人多地少的东部沿海城市是否可以学学香港,不一定也是50平方米,可以规划为六七十平方米。把土地腾出来,内涵式发展。

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苏则民也对当前人均15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表示不解,希望在新一轮总规修编时严格控制人均用地面积。

“南部新城一带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网架构成了破坏。”孙敬宣坦陈,应从底线思维考虑城市发展模式,土地利用方式上要转型。“上海实现违法用地‘零增长’,有留白空间,把节约出的土地留给子孙,这个思维值得借鉴。此外,《长江生态经济带保护规划》刚刚发布,南京总体规划修编可以做相应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明伟还建议,南京应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规划定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沈道齐则表示,规划部门一定要深入一线获取自己的一手资料,而不是借鉴统计局的数字,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才更科学更有生命力。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崔功豪提出了几道思考题:做好规划,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南京城市化率已达到82%,将来人口很可能是自然增长,在此背景下,“战略引领”到底怎么做?南京要不要或者说有没有条件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价值到底是区位、科教、文化还是山水?而南京的中心到底又在哪里,江南、江北的地位又该如何界定?

“南京前四版城市总规的编制质量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这一轮修编重任在肩,各位专家的建议献策对我们有启发,接下来将创新工作方法,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紧凑发展;江南与江北的关系,虽然都有研究,都还没有研究透彻。‘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规划策应,则是很重大的历史命题。接下来我们还会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更多民意,突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突出内涵规划、突出生态文明、突出问题导向、突出‘规划的人民性’。”认真记录各位大师发言后,叶斌表态。(汪晓霞)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