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参与“大湾区” 如何定位香港?

2017-07-20 08:35 来源:大公网 作者:陆剑宝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升级版。相较于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区域合作将从过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厂”的经贸合作格局,升级成为先进製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的最重要的示范区;从自发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形成、带动和辐射,是国际上大湾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徵。例如东京湾、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均以国际著名城市东京、纽约和三藩市为中心,并由此而得名。从目前的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广州和深圳三个核心城市,在该区域发展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名称和发展歷程已经决定了它不会是一个单中心的城市群结构。而且粤港澳大湾区还涉及到“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因此,在协同发展中又能形成各自的地方特色。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较大,对内背靠内地市场,对外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因此,多中心是可行的。一个区域内多个中心城市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多个发动机,同时也对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的定位和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首先要处理好香港、广州、深圳三个特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区内相关大型基础设施(例如机场、港口等)的定位、配套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性竞争。

其次,是这三个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除了穗港深三个特大城市之外,大湾区还有澳门、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市。这些城市都在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协调都是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最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包括珠三角九个城市和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但是大湾区的城市发展规划不应该仅限于这一范围,它应该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河源、清远、阳江等环珠三角城市已经日益融入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之中。发挥内外联动作用,对外连接“一带一路”和国际市场,对内辐射和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是大湾区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

那么,如何定位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呢?

首先,香港应成为“国际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引领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而香港是区域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最有可能成为联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桥头堡。“一国两制”保障了香港的自由港竞争优势,香港可以利用内地市场转型升级和自身的国际化网络,巩固和塑造“中国的全球城市”鲜明形象。

其次,香港应成为“服务加速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涉及到珠三角地区製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为香港的金融业、贸易与物流及专业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消费的转型升级,为香港的旅游和批发零售业带来更多商机和投资机会。随着广东自贸区前海片区、南沙片区和横琴片区的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的开放,香港的服务业可以大规模优先进入珠三角,提升珠三角的产业质量,衍生大量新兴业态和创新创业。

再次,香港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以广州─深圳─香港为轴心的珠三角东岸沿线,最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带的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7大重点任务也浮出水面。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则是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获取新一轮新兴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机遇。建立在“深港河套协议”基础上的创新及科技园,需加快建设速度和提前做好科技要素流动的绿色通道。建立在前海自贸试验区基础上的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则要对“科技+金融”“科技+互联网”等项目侧重宣传、引导和培育。从而形成香港与珠三角科技合作的地理版图:西有落马洲河套地区,东有前海自贸片区。

最后,新界北应成为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副中心。新界北作为香港土地储备量最大,但经济发展又最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契机,迅速成为香港的城市副中心。

新界北城市副中心的推进,一方面能为港岛和九龙分流减压,另一方面能减少新界北到市区的通勤成本。最后都有利于香港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均衡化发展,减少集聚造成的拥挤现象。香港应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基金支持,再次启动新界北“紫荆园计划”,把新界北打造成为香港的城市副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新兴城市。以荃湾─屯门为板块,启动连接深圳、港珠澳大桥、落马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配套完善的公屋群建设和深圳湾关口经贸园区建设。此外,新一任港府班子需努力争取香港多方利益群体的支持,妥善处理好新界传统的棕地、农地和丁屋三方面人为的制度障碍。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